永遠的福清市委書記
——深切緬懷練知軒老書記
林 中
前幾天,聽說練書記病重住院,我心里十分難受。今天傳來噩耗,即使有了心理準備,但一時間難以接受,心中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不時浮現出練書記在福清工作的點點滴滴。
1990年11月,練知軒同志從福州市交通局局長調任福清縣委書記。過了一個月,福清撤縣設市,于是,歷史將這位思想解放、敢于擔當、年富力強的優秀領導干部推上了福清首任市委書記的位置。盡管后來練書記還擔任了福州市市長,但主政福清這五年半時間,絕對是他人生的高光時刻。福清人也沒有因為他職務變動而稱他練市長,還是習慣稱他練書記,似乎這樣顯得更加親切。
當時我在福清縣委辦工作,第一次見到他,是他到任后的第一場縣委常委會,他給我的印象是人如其名,干練、智慧、氣宇軒昂,是個辦大事的人。后來的歷史果然證明,作為首任市委書記,他帶領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翻開了福清歷史嶄新的一頁。
撤縣建市是福清歷史的重要轉折點,而轉折點往往最能考驗一個人的領導力。建市之初,福清經濟雖然有了較快的發展,但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后,城區面積很小,基本上局限在現在玉屏街道這一片區域,說是福清市,實際上還是一個小縣城。
怎樣實現由“縣”到“市”的華麗轉身,練書記首先從規劃抓起,委托制定了《福清市城市總體規劃》,現在福清城市道路中以“繁榮昌盛、政通人和、百業俱興”命名的清繁大道、清榮大道、清昌大道、清盛大道和福政路、福通路、福人路、福和路等城市主干道,都是根據這一規劃逐步建成的。30年來城市西區的繁榮和發展,已經證明了這一規劃的科學性和前瞻性。
練書記抓工作,絕不停留在規劃上、圖紙上。他的風格是雷厲風行,說干就干,干就干好。20世紀90年代有句口號叫“要致富、先修路”,于是,練書記就從他的“老本行”抓起,從修路做起。他在任期間,先后開工建設了清昌大道、清榮大道、大真線、元華路、海城路等城市主干道,改造提升了后埔街、一拂街、產塘街、西門街、城隍街等舊街區,這些道路的建成,既提升了城市形象,又拉開了城市框架,其中建設大真線是龍高人民盼望多年的一件大事,大大方便了七八個鄉鎮、五六十萬群眾的出行,至今龍高人民還念念不忘這項德政工程。
1992年9月7日練知軒在福清福灣投資區發言
也許是擔任多年交通局局長養成的習慣,練書記對道路建設傾注了很多心血,我印象最深的是清昌大道拓寬改造工程。清昌大道原名元洪路,是一條長7公里、寬18米的農村公路,練書記到任后提出要高質量、高水平建設清昌大道,把它建成體現福清城市建設水平的城市主干道。當時他要求道路寬度達到100米,所有管線下地,這在20世紀90年代初是十分超前,也是很有遠見的。在工程實施過程中,每次檢查工地,他總是全程徒步行走,不時停下來檢查道路邊坡、雨污管道、路面墊層、水泥標號等工程質量問題。
這種深入細致的工作作風深深影響了我,后來我無論是在龍田鎮,還是在福清市政府,檢查工程時也學著練書記這一招,用腳步丈量,不走馬觀花,不流于形式,始終把工程質量放在第一位。
練書記思想非常解放,善于協調解決各類難題,每當遇到什么問題,總有破解的辦法,一次協調不成,兩次協調,兩次協調不成,三次協調,直至問題解決。他有一句名言:“什么叫協調,協調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那時有一句話,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在我們眼里,不管多大的困難,練書記總有解決困難的辦法。
困難再大莫過于閩江調水工程。20世紀90年代初,福清工業還比較薄弱,特別是缺乏大項目,其中一個制約因素就是缺水,不解決缺水問題,發展工業是一句空話。因此,實施閩江調水工程便提上議事日程。這是一項重大水利工程,從烏龍江閩侯青口段取水,調水至福清陽下新局村,然后分海城、龍高、江陰三條支線,實現城區、元洪投資區、江陰工業區和龍高半島供水,總投資8.2億元。這么大的投資額在那時是個天文數字,當時全市一年財政收入只有8200萬元,資金短缺問題十分突出,僅憑一市之力完成如此浩大工程,談何容易。可以說,沒有練書記非凡的勇氣和魄力,不可能做出如此大膽的決策,沒有當年的閩江調水工程,就沒有今天福清工業的大發展。
為了解決資金困難,練書記四處奔走,發動干部群眾捐款,并親赴印尼,發動海外鄉親捐資出力,得到了林紹良、林文鏡等一批海外華僑的積極響應,海內外鄉親慷慨解囊,支援家鄉,確保工程按時開工。直到練書記離任,這項重大水利工程尚未完全竣工,臨別時他特地交代分管的王良平副市長,一定要把閩江調水工程完成好,他說,如果這項工程半途而廢,我們都將成為歷史罪人。
開發江陰港,是練書記的精彩之筆。他看問題總是看得很長遠,他認為港口是福清的最大優勢、最大資源、最大潛力、最大希望,以港興市是福清發展的必由之路。他與僑領林文鏡先生一起謀劃,實地考察,全力推動,無論是他在福清工作期間,還是后來擔任福州市市長,都不遺余力地推動江陰港開發,先后動建了1號、2號、3號、4號、5號泊位以及國電煤碼頭,為福清建設國際港口城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在江陰港已經成為福建省“兩集兩散”布局中重要的集裝箱樞紐港。由此可以看出當年練書記的高瞻遠矚。
練書記干工作,不是自己一個人在干,而是發動大家一起干,四套班子中的宋克寧、邱玉清、林學鏗、陳維忠等同志,既全力配合,又獨當一面,每個人主抓一項或幾項重點工程,形成千斤重擔眾人挑的生動局面。
由于練書記的卓越領導,使得九十年代成為福清發展的爆發期,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工業園區突飛猛進,一批外資項目紛紛落地,福清迅速成為全國少有的一塊投資熱土,他主政那幾年,福清經濟跑出了加速度,整體發展水平進入全省前列。
練書記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有一個特點,只懂得工作,不懂得享受。他在福清住的宿舍基本上沒有裝修,家具也十分簡單。每天晚上都工作到很遲,有一天晚上11點多下起小雨,他不想打擾辦公室的同志,竟然撐開幾張報紙當作雨傘一直走到宿舍,我拿著雨傘在后面邊跑邊喊,還是沒能追上他。
練書記用車也不講究,周末回福州,總是幾個人擠在一輛車里,同行的還有宋克寧市長、葉木凱副書記等。練書記后來告訴我,他在福清工作時,除了因公接待外,從來沒有請過上級領導吃飯,他自己也從不在外面吃喝,每次到福州開會回來,途中恰逢午飯時間,只好在福廈公路枕峰村路邊店簡單用餐,店老板看到他,知道是福清市委書記,嘴上不說,心里都不歡迎,因為練書記的車停在哪家門口,福清人就不敢在這家店用餐,他們的生意也就做不成了。
練書記的工作得到了上級的充分肯定,他的職務也從原來的福清市委書記提升為福州市委常委兼福清市委書記,之后又提升為福州市委副書記兼福清市委書記。1995年6月,他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縣(市)委書記”,這是福清歷任書記中唯一獲此殊榮的。
福清人都說,那幾年發展得很好,好就好在有一個好的帶頭人;好就好在四套班子共同發力,領導齊心、上下同心;好就好在海內海外眾志成城、形成合力;好就好在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
1996年5月,練書記離開福清回到福州市工作,先后任福州市委副書記、福州市市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直至退休。
練書記離開福清后,我和他一直保持聯系,他也經常向我了解福清的發展情況,多次叮囑我,一定要把產業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放在第一位。這些諄諄教導,我銘記在心。
練書記走了,他的音容笑貌,已然刻在我輩心上;他的事跡風范,會被福清人常常念叨;他的事業功績,更將永存玉融大地!
謹以此文深切悼念練知軒老書記,愿練書記一路走好。
(本文原載于《炎黃縱橫》雜志2024年4期;作者為福清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