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榜樣中汲取力量 在奉獻中升華品質
——政和縣掀起向廖俊波同志學習熱潮
王松雄
金秋九月,風聲稻浪,陽光溫馨恬靜。
一座城,因一個人而改變。
可是,為這座城市發展定下坐標,許諾每年給老百姓一個驚喜,為了這座城市光榮與夢想負重拼搏的那個身影,再也不會回來了。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城市年輪的印跡中,留下的是一個個生動的“俊波故事”、一筆寶貴的“俊波精神”,激勵著這里的人們,為了光榮與夢想,繼續前行。
傳承,是最好的緬懷
熊山腳下,一座古老的建筑。這是政和縣委、縣政府辦公大樓,是這座城市的行政中樞。
2011年,廖俊波走馬上任政和縣委書記,在這里把脈問診、運籌帷幄,推動政和發展。短短幾年,政和快速崛起、聲名鵲起。
六年后,他匆匆告別,在青山綠水間留下這座城。他的故事為人們口耳相傳,他的精神為人們廣為傳頌。習近平總書記做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其無愧于“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的稱號,號召廣大黨員干部向廖俊波同志學習。
作為“俊波精神”的發源地,傳承,是最好的紀念、最好的緬懷。政和縣迅速響應號召,第一時間學習傳達、第一時間把握精神實質、第一時間抓好貫徹落實,堅持走前頭、作表率。
先學一步,深學一層,需要引領推動。由此,一條條指令、一紙紙通知,從這座古老的建筑發出,推動學習廖俊波同志活動形成規模、形成聲勢——
政和縣委先后下發《深入開展學習宣傳廖俊波同志活動的通知》和《在全縣進一步深化學習廖俊波精神的通知》,以建立制度推動學習,把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與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有機結合,推動學習常態化制度化。
組織開展“學習廖俊波,爭做合格黨員”主題實踐活動,引導黨員干部對標先進、深學細照、學思踐悟,切實將廖俊波同志的崇高精神力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令率人,不若身先。政和縣領導班子以上率下,制定《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工作方案》,細化各項任務清單,明確責任牽頭單位,層層示范帶動。
政和縣四套班子領導結合各自分工,以學習弘揚“俊波精神”為主題,抓好學習活動的部署推動;帶頭到所在支部、掛鉤聯系鄉鎮或分管領域部門講黨課,帶頭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學習討論、主題黨日活動。2017年8月份以來,政和縣委常委圍繞“心有信念就不覺得累”“賺錢的事讓老百姓干,不賺錢的事讓黨委政府干”等主題開展學習討論,在對標看齊中不斷找差距、明方向、強動力。
政和縣各級領導班子、領導干部躬身踐行,帶頭找差距、見行動,帶頭立足崗位作貢獻,不斷把學習活動推向縱深。全縣507個黨組織組織萬余名黨員干部,召開學習會議856場,觀看紀錄片《全國優秀縣委書記之廖俊波》408場次,座談交流538場次,共收集學習心得2600余篇,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學習全覆蓋。
讓“俊波故事”走進千家萬戶
上聯:當官能為民著想;下聯:凝聚民心國家強;橫批:俊波您好。
一副對聯,3張紙、18個字,71歲的張承富,寫了一晚。
一份手稿,3頁紙、1200字,71歲的張承富,倒背如流。
濃墨若綢,字輕情重。這位古稀老人,在退休的歲月里,向每一個熟識又陌生的人,深情地講述這背后的“俊波故事”。他說,有生之年,要發揮余熱,弘揚好“俊波精神”。
無獨有偶。東澗村85歲的魏品琳,依然不時地坐在村口的涼亭,等待那位臉上始終洋溢著微笑的年輕人,和他拉家常。
白茶小圳,茶香四溢。余金枝老人至今收藏著和廖俊波的合影,撫今追昔,她感慨萬分:“沒有廖書記,就沒有今天的好日子。”
……
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百姓在你心中有多重,你在百姓心中就有多重。“舊事鄉味”的由來、用200萬撬動600萬、抓教育就是拔窮根、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專家診療……
這些生于斯、長于斯的政和人,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追思廖俊波,講述著他們和俊波之間的故事。透過這些,我們看到,有一種思想共識在凝聚,有一股精神力量在涌動。這就是,推動“俊波精神”深入城鄉基層,走進千家萬戶。
為了更好地挖掘“俊波精神”豐富內涵,總結提煉俊波同志優秀品質,政和縣委宣傳部精心篩選69個真實故事,編輯出版《俊波故事》《俊波心語》,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
建立11個現場教學點,組建一百六十多人的宣講隊伍,開設“俊波故事講堂”,引導黨員干部從廖俊波同志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為人處世的一言一行學起,學在細處、學在實處。2017年,共有一千多批、六萬余名黨員群眾到各教學點實地學習。
選派兩名同志作為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帶頭踐行“俊波精神”,帶頭講好“俊波故事”。報告團歷時80天,在全省和全國各地巡回報告26場,3.1萬名黨員干部群眾聆聽了報告,形成深遠的影響力和強大號召力。
唱響主流輿論的聲音,配合中央媒體采訪團,組織省內各級新聞媒體,廣泛運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和微信、微博等平臺,對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持續集中宣傳報道,形成強大的宣傳聲勢。截至目前,各級媒體刊播相關新聞報道一千七百多篇,中央主流媒體刊播三百多篇。
如今,在機關企業、在城市農村、在街頭巷尾,無論是黨員干部,還是普通群眾,都能講出幾個“俊波故事”。通過這些耳熟能詳、口耳相傳的故事,大家頌俊波、議俊波、學俊波,積極傳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培養更多“廖俊波式”的好干部
革命老區東平鎮,坐落于政和縣西北部。
在今年開展的重點項目、重點工作“百日攻堅”行動中,這座古鎮脫穎而出,實績凸顯——
20天,現代光伏農業展示區鋼構觀景臺竣工;60天,現代光伏農業200畝展示區完工,順利迎接省市“拉練”檢查;100天,簽約投資億元以上項目兩個,完成開竣工項目八個……
東平鎮黨委、政府由此榮膺“百日攻堅”先進集體,鎮黨委書記李福興獲評先進個人,被推薦予以提拔重用。
正所謂,一根梁撐不起一座房,一塊鐵打不出一筐釘。
成就一番事業,需要“領頭雁”,更需要一支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隊伍,迅速跟進,安其位、謀其政、盡其責。
弘揚傳承“俊波精神”,就是要立標桿樹典范,為事業打造一支過硬的干部隊伍。政和以此為契機,鼓勵廣大黨員干部見賢思齊、對標先進、實干拼創,著力培養一批“廖俊波式”的好干部,為實現政和的光榮與夢想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政和縣組織黨員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深入開展向廖俊波同志學習活動”為主題,圍繞“向廖俊波同志學什么、怎么學”開展學習討論,凝聚思想共識,增強“四種意識”。開展作風效能建設四個典型案例專題討論活動,切實解決推進工作“不冷不熱”“不急不忙”“不疼不癢”等問題。
能力是創業的基石。大力實施“領導干部攻堅能力提升工程”,采取“請進來、走出去、蹲下去”的辦法,分專題分類別舉辦短期培訓班四期,培訓各級干部七百多人次,增強推動改革、推進發展、破解難題、服務群眾的本領。他山之石,借以攻堅,緊緊抓住“關鍵少數”,先后六次組織五十多名黨政領導干部到浙江杭州、河北保定等地學習考察,推動解放思想、開拓思路,提高專業思維、專業素養和專業水平。
實干是用人的導向。健全完善一線考核干部機制,強化正向激勵,旗幟鮮明地樹立注重一線、注重實績,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讓干事者無憂、讓有為者有位的用人導向,把更多“廖俊波式”的好干部發現出來、使用起來。落實好縣以下機關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等政策,關心關愛基層干部,推動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投、政策往基層傾斜,讓干部在基層安心安身安業。
2017年,政和縣推薦考察46名表現突出的干部,選送三名“廖俊波式”的好黨員、好干部;“百日攻堅”中,全縣記功表彰32個集體100名個人,有力地提振了干部精氣神,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精誠團結干事業的合力。
在一線實干中踐行“俊波精神”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
廖俊波,就是當之無愧的榜樣。他把忠誠和信仰融入血液里,把擔當和奉獻根植到骨子里,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責、心中有民、心中有戒。
學習他的感人事跡,就要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在一線工作中撲下身子、盡心盡責、苦干實干。確保中央和省委、市委決策部署落地生根,推動政和發展,以實際行動體現對黨忠誠、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精神。
推動發展,干部是第一要素,作風是關鍵保障。
政和縣從作風建設破題,在全縣分行業、分系統、分部門深入開展“比黨性、比作風、比貢獻、比業績”活動,引導黨員干部學在深處、干在實處。大力弘揚廖俊波同志“不忘初心、夙夜在公、忘我工作”的高尚品質、“背著石頭上山”的拼搏精神、“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的務實作風,確保各項工作高效運轉,不折不扣落到實處。
有這樣一組數據:2017年2月以來,政和縣行政服務中心主中心共受理審批事項41167件,辦結41152件,平均辦件時限1.7個工作日,比原承諾時限壓縮3.8個工作日,比法定時限壓縮17.9個工作日。
“馬上就辦、真抓實干”“擼起袖子加油干、撲下身子抓落實”“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已然成為政和縣廣大黨員干部推動工作的新常態。
作風建設取得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力量。
在2017年集中攻堅的100天里,全縣謀劃、前期、招商、開竣工、城市綜合整治的項目182項,完成征地3224.5畝,拆遷70669.2萬平方米;完成招商項目54項,其中2000萬元以上的新開工項目39項,億元以上合同項目15項。
在脫貧攻堅上,全縣掛鉤幫扶干部1916人進村入戶3380人次,解決問題2150個,落實幫扶資金770萬元;完成造福工程易地扶貧搬遷860戶3671人,完成投資5400萬元;幫助貧困戶380人實現就地就業,實現脫貧。
唯有清者,方不負青史斑斑;唯有明者,才不枉民意拳拳。廖俊波同志雖已離去,但他的高潔之志、勤政廉政、上善家風,永遠留給了政和的青山綠水。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作為俊波曾經的同事,作為23萬政和人民的一分子,唯有立足崗位、履職盡責,將俊波未竟的事業堅持下去,真正實現“一切為了政和的光榮與夢想”,才是對他最好的告慰和懷念。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