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波在政和
馬星輝
一
政和位于福建省北部閩浙交界處,山地多顯,交通閉塞,基礎薄弱,經濟發展長期全省倒數第一。在政和曾經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打鳥打到天鵝,娶親娶到媒婆,當官當到政和。”喻的是在政和當官是最不濟的。
2011年6月21日,廖俊波肩負組織重托與期望,由南平市政府副秘書長、南平市榮華山產業組團管理委員會主任調任政和縣委書記一職。
到任之前,廖俊波對政和的縣域情況,包括人文歷史做了一個大致的面上了解。說來上天對政和并非不公,其境內河流交錯,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態良好,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是中國錐栗之鄉、全國最大的白茶基地、福建省重點林區、茶葉基地縣、茉莉花基地縣。而且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錐栗面積14萬畝,規模全國第二;茶葉面積八萬畝,位居全省第五;茉莉花面積已超過六千畝,規模全省第一。
卻是什么原因制約了政和發展?突破口又在哪里?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廖俊波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下鄉村、到田頭,進廠礦、訪社區。在他看來,政和并沒有像人們所描述的那么糟糕與無奈,他欣喜地看到政和許多潛在的資源與前景,看到了華東地區最大的楠木林,看到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地質公園佛子山,看到了遍布的各種珍稀植物,看到了念山梯田,看到了洞宮山、大嶺銀杏、錦屏瀑布,看到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一個生態環境良好、旅游資源豐富、極具發展潛力的縣域。
一路調研、一路思索,廖俊波得出其中兩個關鍵的制約政和發展的原因:一是交通發展滯后,很難吸引客商投資,影響了政和的經濟發展;二是人的主觀能動性不足,喪失了對政和發展的信心,后一個則是致命傷。
調研行程快結束的那一天,廖俊波登上鐵山大嶺,站在高入云霄的山峰上,驚奇地看到一只雄鷹從頭頂上呼嘯而過,向山巖發起反復的撞擊,這是一只因上了年齡要拋繭拔翅、撞崖重生的雄鷹。此情景讓廖俊波聯想,眼下的政和猶如這只雄鷹,改革三十余年,一些經濟體制與肌體功能,發展的模式已不適應新常態下的需求,要改變現狀,就得有雄鷹撞崖、拋繭拔翅的這種精神與勇氣。
看來政和落寞太久,太需要一場勝利之戰了,需要絕地反擊,彎道超速,后發先至!信念與使命讓他心底發出:拼搏!一切為了政和的光榮與夢想!
二
2011年8月26日,政和縣委機關會議室。
這是廖俊波來到政和第一次召開的全縣副科級以上單位負責人參加的務虛會。與會者們交頭接耳,他們等了兩個多月,在期待著這個新來的縣委書記對政和發展有何樣的高見與辦法?
“今天專題議發展,政和能不能發展?如何發展?你們說,我聽!”廖俊波的開場白簡潔明了。在會議召開之前,縣委辦在通知上寫明要求,與會的每個人都必須發言,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正反例子都可以大膽說、大膽擺,不扣帽子也不指責,只要實事求是。
務虛會開了近三天,大家立足縣情實際、結合本部門工作暢所欲言,查差距、找優勢,提思路、議發展,說得很到位,對政和發展表示有信心。不發一言的廖俊波認真聽著,緊鎖的眉宇逐漸舒展開來,臉上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會議進行到最后議程,廖俊波做總結性發言,他神情淡定、語氣平緩,沒有否定以往,亦沒有聲色俱厲,沒有點誰的名,更無言誰之錯。他只把兩個多月來所了解到的現狀作了一個客觀的、不擴大也不諱言的描述。
會場很安靜,與會者愧疚地感到,哪怕是土生土長的政和人,也是第一次這么深入細致地從上任不久的縣委書記口中,了解到政和的全面情況。
廖俊波言道:“確實,政和在前行的路上被拋在了后面,怎么辦?是悲觀失望、自暴自棄,還是長吁短嘆、停滯不前?七星溪水在奔向大海的前進途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繞道走了彎路,但它最終還是抵達了大海。我們要向母親河學習,把走彎路看成是一種常態之事,正確看待前進中遇到的坎坷和挫折。歷史上政和縣城因背靠黃熊山,所以簡稱為‘熊城’,但大家也知道政和這一縣名如何而來?”說到這,廖俊波站了起來大聲道:“政和如何突圍?出路在于一個字——干!提升傳統產業、催生新興產業、促進產業集聚,走出一條差異化的發展路子。政和向東是寧德,是大海,是港口;向北是浙江,是長三角,只要政和人心齊,路四通八達。從今天開始,我,廖俊波與大家一起共同前行,該承擔的,勇敢承擔;該面對的,坦然面對……”
一石激起千層浪,如果說廖俊波前面的講話讓與會者捫心自問,有些臉紅,但后面發自肺腑奮進之言,激起了大家同心協力重振政和山河的雄心與信心。會議正式亮出了“一切為了政和的光榮與夢想”的口號,確定了致力于突破工業、城市、旅游、回歸等“四大經濟”發展目標綱領,根據“四大經濟”成立了13個項目組。為了抓好招商引資這個重頭戲,廖俊波親任并聯審批工作組組長,以利于解決審批環節的難題。同時,還發動離退休老干部發揮余熱,為政和發展做貢獻;根據四套班子領導的特點特長分配任務,從13個項目組開始重點突破,整體推進政和的全面發展。
在新的用人機制激勵下,全縣干部的工作積極性被激發出來,越來越多的干部主動請纓,承擔重活難活,忙碌的身影出現在工程建設一線,出現在征地拆遷的現場,出現在招商引資的路上。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干部脫穎而出。全縣形成上下齊心,眾志成城謀發展,只有一個好聲音的喜人局面。廖俊波在縣廣場最顯眼的地方,用巨幅展板貼出各個項目的時間進度表,讓全縣群眾前來監督,無形中對干部產生心理壓力、干事動力。
三
2012年10月,廖俊波開始實施建設政和縣的省級經濟開發區的計劃。有不少人心有疑慮:“在偏僻山區搞大工業,是背著石頭上山,吃力不討好。”
廖俊波堅定道:“背著石頭上山也要干!只要同心合力就能干成事。對!我看政和的省級經濟開發區就起名為同心工業園。”
萬事起步難,同心工業園核心區首建,所在地翻身壟村周邊山上的墳墓要全部搬遷,是最棘手的大難題。中國人歷來忌諱對墳墓動土,哪怕是活人離鄉背井、四處流浪受苦,但墓里的死人要安息莫擾,這是千百年的風俗習慣。拆遷工作遭遇到村民的激烈反對與阻撓,工作人員一籌莫展,干部們也無良策,園區建設工作陷入了困境之中。問題只好上交縣委、縣政府。
廖俊波得知情況后,眉頭不易察覺地皺了皺,揮手道:“遷墓工作難度再大,園區建設絕不能因此而停止。”
月升柳樹梢,蛙在田中叫,廖俊波親自上陣翻身壟,他來到村頭一位老漢家里,這戶人家族中有近二十座的祖墓,主人在村里有一定的威望。如果今晚能夠做通他的工作,那其他人家的祖墳就好辦多了。
進得門來,廖俊波笑微微道:“老人家打擾了,我叫廖俊波,是政和的縣委書記,一是來看望你,二是告訴你一個秘密,我們一起來挖聚寶盆。”
老漢聽了慢聲慢氣應道:“誰都知翻身壟藏著聚寶盆,但那都是傳說故事。你當縣委書記的人也相信?”言罷,卻看到廖俊波笑而不答的神情,隨即明白過來冷笑道:“我明白了,挖什么聚寶盆?你們來挖墳才是。”
老漢反應不差,說話也毫不客氣。但他對眼前這位夜訪的縣太爺頗有好感,他笑容真誠、平易近人,沒有一點縣太爺的架子。
當下二人無間地聊了起來,廖俊波向他描繪了同心工業園區美好的遠景,解析了園區將來對村民帶來的眾多益處。言談之中恭敬有禮,就像一個小輩的向老輩人匯報家事:“把園區建起來,把工廠企業引進來,大家就可以在家門口就業,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可以回來;外來的人多了,還可以出租房子、搞餐飲……”
聊到后來老漢心有所動,但發愁道:“那墳墓怎辦?老祖宗們去哪里住?”
“這個呀,我們早考慮好了,由政府出資修建公墓,蓋新房給老祖宗住哩。”廖俊波向老人許諾道:“老人家你放心,翻身壟三年不翻身,不挖個聚寶盆出來,你們不能脫貧致富,我這當縣委書記的一定前來向你請罪。”
老漢聞言從椅上驚起,不但同意自家帶頭遷墓,還拍著胸脯說,要幫助完成全村三百多座墓的遷移。原本最難的事,在一夜之間化解,后面隨之而來的是溫情拆遷、和諧拆遷,大大加快了工業園區的建設步伐。
似這樣的走訪入戶、夜訪百姓,身為縣委書記的廖俊波親歷不止一次,正因為如此,政和工業園區在短短三個月內得以順利征地3600畝,遷墳六百多座。半年后首家企業投產,創造了“政和速度”。亦有人說這是“俊波速度”。
聞此,廖俊波言:“可不敢這么說,這是大家創造出來的速度。我是什么都快,戀愛快,結婚快,生孩子快。這一生,我怕是慢不下來了!”
現任政和縣委書記黃愛華(時任政和縣長)說:“廖書記頗有大俠風范,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他生活如此,工作更是如此,自己沖在前面,還要拉上別人一起跑。他就欣賞實干的人,有兩種人他是看不上的,一是鬧不團結的人,二是不干事的人。”
廖俊波堅持干部在一線培養、一線考察、一線使用。他在政和主政四年多,提拔使用的128名干部,有七成來自重大項目、重點工作和基層一線。干部們的作風從琢磨人向琢磨事轉變,從怕艱難、怕啃硬骨頭,變為爭著上、搶著干。當時在13個項目中負責的干部中,有三人提任為處級領導崗位,五人提任或轉任為科級重要崗位。對此,廖俊波說:“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尤其是他任縣委書記期間,正是搞開發、征土地、忙招商、建工程的高潮時,他經手的很多是土地、工程、資金等“高危”項目。但他始終堅持黨性原則、堅守廉潔底線,絕不為自己和家人朋友謀取一絲一毫的利益,以身作則為黨員干部如何秉公用權、為民用權、廉潔用權立起了標桿,在政和樹立了“親”“清”政商關系的典范。
四
廖俊波有句口頭禪:“能在現場就不在會場。”他帶頭深入一線、深入實際,傾聽呼聲、科學決策。經常蹲在灶邊摸民情,身在現場謀發展,竭盡全力為群眾解決難題。
在洋屯村蓮子基地調研,農民合作社骨干許仁壽向他訴苦道:“田地流轉出來了,種植技術也沒問題,最麻煩的就是資金很緊張。我們農民做抵押擔保難,沒辦法貸款。”
太陽灼燙,熱浪襲人,站在地頭的廖俊波不時抬手抹去額頭的汗珠。其實,廖俊波很早就萌生了創新扶貧小額信貸的想法,洋屯村的情況又一次觸動了他。回到縣城,廖俊波召開了全縣金融機構負責人參加的專題會議,形成了共識,成立了政和縣扶貧小額信貸助推協會,政府出資作抵押擔保,專門幫農民貸款,有效地破解了中低收入農戶生產缺乏資金、扶貧創業對象缺乏抵押物和擔保人的難題。很快這種方式方法向全縣推廣鋪開,受到農戶的高度歡迎。撬動了銀行信貸資金達1.8億元。
清月無塵、星辰有情。2012年的冬天,遇上了多年不見的極寒天氣,天氣預報第二天要下雪。一中有1200名住宿生,但學生宿舍僅能容納100人,剩下的學生都零散租住在學校附近的民房里。“不能讓孩子們凍著!”廖俊波得知后,連夜和分管教育的副縣長帶隊到學生宿舍和附近民房中,挨家挨戶查訪學生有沒有受凍。
“一定要盡快新建學生宿舍,給所有住宿生一個溫暖的環境!”探訪過后,廖俊波籌措資金,新建學生宿舍。如今,政和縣一中的1200名住宿生都搬進了嶄新的學生宿舍,每個宿舍都有獨立衛生間和洗衣房。
廖俊波竭智盡力推廣的民間教育基金會,募集資金超過一個億,全部用以獎勵教學成績突出的教師,獎掖學業優異的學生,支助家境拮據的學生。在后來的五年,政和用這筆基金共發放獎金2800萬元,惠及五千多名師生。對一個當時財政收入僅1.6億元欠發達的縣來說,這無疑是一筆天文數字的巨款,由此,政和的教育事業大為提升。
為提高政和一中的師資水平,不僅每年的高三畢業班的分析會,廖俊波必定參加。而且他親自出面聯系、協調,讓政和一中與福建師大附中、福州一中兩所名校的教師結成幫帶對子;每年的高三畢業班的省質檢分析會,不管多忙廖俊波必定是要參加的。2013年,政和一中結束了25年來沒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的歷史。聽到這個喜訊,廖俊波不由潮濕了雙眼。
夯實了教育基礎,緊接著廖俊波把重點放在了關系千家萬戶的民生民情上。2014年,南平市第一醫院在全市范圍洽談縣級醫院托管改革。不少縣級政府瞻前顧后,猶豫不決。廖俊波毫不猶豫地拍板:“市級醫院接管政和縣醫院,醫療水平必然會提升,是讓全縣人民享受更好醫療服務的大好事。”于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南平市第一醫院政和分院簽約、揭牌,政和縣醫院成為南平市首個實現托管的縣級醫院,給這家二乙醫院帶來了三甲醫院的管理、人才、技術,讓政和人民在家門口享受到比以前更好的醫療服務。
廖俊波把文化工作列入與教育、醫療同等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2013年,政和建設了一個占地30畝的政和文化廣場投入使用;2014年9月,占地2600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樓投入使用。文化廣場和文化大樓建設總投資1.2億元。當政和縣文聯、作家協會向他反映至今沒有一份政和自己的文學刊物時,廖俊波當即批示,請縣政府解決創辦刊物經費問題。2013年10月,政和縣第一本刊物《佛子山文學》創刊出版。
五
廖俊波辦公室的門不僅向信訪者敞開,而且用真誠的笑容相迎百姓,凡有問題反映、困難訴求,他認真傾聽,不厭其煩。只要是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只要是合情合理,都能得到妥善解決和滿意的答復。能夠當場解決的問題,他雷厲風行,絕不打哈哈、拖泥帶水;不能當場解決的問題,則說明緣由,請來訪的群眾先回去,他會盡快地督促有關部門處理解決。
鐘巧珍,政和縣出名的老上訪戶。她與鄰居因宅基地糾紛長期上訪,從1990年法院判決不服起,上訪長達二十余年。廖俊波到任政和后,先后多次對她的信訪件做出批示,還主動上門了解情況,進行雙方調解。在廖俊波的努力和重視下,當事雙方糾紛終于成功調解。如今,鐘巧珍已經在調解成功的162平方米宅基地上蓋起了新房,解脫了無盡的煩惱。
張承富,家住政和縣熊山街道渡頭洋上河濱路,背靠七星溪河灘,垃圾堆積,骯臟不堪。一到夏天,蚊蠅滋生,令人難以忍受。老人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給廖俊波發了一條短信。沒想到廖俊波當即回應,請他到辦公室面談,待把詳細情況摸清楚后,廖俊波跟他說:“放心,我們一起想辦法。”一年后棧道修通,渡頭洋上河濱路沿河18戶居民興高采烈,敲鑼打鼓,放鞭炮慶祝。張承富老人感慨不已,發自肺腑書寫了一副對聯貼在自家的房門上:“當官能為民著想,凝聚民心國家強”,橫批是“俊波你好”。
石圳自然村有五百多人口,是遠近聞名的一個“垃圾村”。曾有古碼頭文明歷史的河溝里,竟然淤積了近三十年的垃圾,臭得都要捂著鼻子走。廖俊波知此事后專程來到村里,看望鼓勵村巾幗理事會袁云機,之前她動員了村里的九個姐妹,成立了村巾幗理事會,義務清理垃圾,村衛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難以為繼。廖俊波對袁云機鼓勵道:“云機啊,你們村巾幗理事會十姐妹可是帶了個好頭,一定要堅持下去才是。”
袁云機帶著廖俊波在村子里邊走邊看,吐著苦衷:“石圳村有幾百年的歷史,以前很繁華,人來人往,但現在,青壯年都跑出去打工了,村民家里還很窮,村集體也沒有一分錢的收入,要維持下去有一定的困難……”
廖俊波一路認真地聽,開導她:“村子干凈是第一步,要是這里能綠起來、活起來、游起來,建成美麗鄉村,就能帶來旅游財富。眼下保潔經費有困難是暫時的。你們放心,我會經常來幫你們想辦法。”廖俊波心中已有了打算,要把落后的、環境污染的石圳村變為一個富裕的美麗鄉村,培育成一個脫貧致富的先進典型。
從那以后,廖俊波每個月都要到石圳村三四趟,與村民們相熟的他幾乎能叫出村里每個人的名字。每每進到村里,主動微笑地與大家打招呼,問大家最近有什么想法,遇到什么困難,有沒有需要他幫助解決的?他對村民們鼓勁說:“不賺錢的項目,比如裝路燈、修路、造橋之類的事,由我們政府來做;賺錢的項目,你們自己來投資。”
實實在在的話溫暖了人心,調動了石圳村人的創業激情。
村民們開始修繕古院落,疏浚古水渠,建小茶館,辦農家樂。在廖俊波的參謀指點下,村里巷道鋪就了鵝卵石,恢復了古碼頭、古酒坊、古戲臺,種起了葡萄園、櫻桃園、草莓瓜果園,不久石圳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游客超一萬人次,全村一年的旅游收入超過100萬元,村財收入達到40萬元。
石圳村只不過是政和鄉村變化的一個縮影,全縣建立了特色產業基地有近500個,絕大部分鄉村有了穩定增收的產業發展路子。廖俊波到任政和后,每年都有至少30個城建項目在建,政和人有目共睹,縣城、鄉村的發展與各項經濟發展一樣飛速,日新月異,一年一個大變化。
2012年,政和縣域經濟發展指數提升35位,上升幅度全省第一;2013—2014年,蟬聯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2016年,財政收入由2011年的1.6億元猛增到4.9億元。
2015年,在黨的生日前夕,廖俊波參加了全國優秀縣委書記表彰會,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近距離地聆聽習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對此,他感到無比地自豪,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造福一方的干勁更足了。
六
時光荏苒,一晃而過。2015年11月的一天,與政和情濃意濃,戰猶酣、未下鞍的廖俊波接到了一紙調令,回南平市政府就任副市長職務。
臨別政和的一個晚上,廖俊波悄悄一個人在縣城里漫步,時走時停,時停時走。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一切都是那么不舍,他感嘆時間如駒,真是過得太快了。四年多前,他登上鐵山大嶺大聲疾呼,政和太需要一場勝利了的吶喊,猶如就在昨天。此時,他看到文化廣場男女老少閑聊、蹦跳、歡唱,是那么愜意,那么有獲得感、幸福感,他感到了欣慰。曾幾何時,政和沒有高速公路,沒有像樣的橋梁,甚至沒有紅綠燈、斑馬線,自己與同事們謀劃實施了“一城兩鎮”的大城關戰略。如今,迎賓大道建起來了,主街改造好了,政和大廣場、文化中心投入使用了,九座市政橋梁竣工了……
廖俊波望著夜景中的這一切,在欣慰的同時亦有些遺憾,如果自己在政和主政期間一些事再多抓緊點,或組織上再多給點時間,或許能讓23萬政和百姓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