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俊波精神”發(fā)源地
楚 欣
2017年3月18日,原本普普通通的一天,卻發(fā)生了不幸的事情。當日傍晚,中共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長廖俊波同志出差途中,遭遇車禍,經搶救無效,永遠離開了我們。
廖俊波同志因公殉職后,遺體告別那天,人們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紛紛涌向靈堂,要求參加現場祭奠。鑒于安全、交通等原因,有關方面真誠勸阻,但執(zhí)意前來的人仍達數千;敬獻的花圈有一千五百多個;網上吊唁者更是超過了四十萬!
中共中央宣傳部向全國公布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的榮譽稱號;中共中央組織部印發(fā)通知,要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廣泛開展向廖俊波同志學習。
殉職時的廖俊波同志,雖然已在南平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崗位上工作了一段時間,但提起他,人們最先想到的仍是政和。因為他曾在那里任縣委書記多年,為這個貧困縣的發(fā)展殫精竭慮、嘔心瀝血。政和是“俊波精神”的發(fā)源地。
此次筆者到政和采風,讀縣史,有個感覺,即這里之所以能成為“俊波精神”的發(fā)源地,并非偶然。從某種意義上說,政和為“俊波精神”這棵參天大樹的孕育、生長、發(fā)展,提供了適宜的土壤。
這話該怎么理解呢?不妨先從政和的縣名說起。“政和”二字,乃宋徽宗五年(1115年)當朝皇帝所賜,而先前的縣名稱“關隸”。關者,界上之門;隸者,附屬也。關隸,即邊界附近。政和地處福建與浙江兩省交界、福建一側,稱之為“關隸”,可謂名副其實。
一般來說,邊界之地,往往比較偏辟、落后。政和也不例外,其山地丘陵地超過總面積的九成,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當地有句俗話,“洗澡洗到黃河,當官當到政和”。意思是,人倒霉了,才會去政和當官。的確,與舊社會比較,新中國成立后的政和雖有一定變化,但直到21世紀初,這里的人均綜合經濟實力仍然很差,居全省倒數第一,被形容為“全省之尾”,縣委書記則被戲稱為“省尾書記”。
窮,當然不好。但從另一方面看,窮則思變。貧困的地方,常常能激發(fā)人們?yōu)楦淖兠\而奮斗。特別是對于負有領導責任的黨員干部,到窮地方當官是一種考驗,也是一種鍛煉。“鋼鐵”正是通過艱苦的奮斗“煉”出來的。
2011年6月,組織上調廖俊波赴政和當縣委書記。他到任時,不是先發(fā)指示或部署工作,而是帶著一幫干部,深入鄉(xiāng)村、廠礦、社區(qū)調查研究。兩個月時間,基本摸清情況,然后召開全縣務虛會,就政和能不能發(fā)展、發(fā)展什么、如何發(fā)展等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會上,他帶頭提交了一份答卷,指出政和要揚長避短,在抓好現代農業(yè)的基礎上,致力于發(fā)展工業(yè)、城市、旅游、回歸(指在外鄉(xiāng)親回老家創(chuàng)業(yè))“四大經濟”。之后,廖俊波牽頭成立了多個項目組,分析問題,制訂合乎實際的政策。他還給大家鼓氣說:“要樹立‘小縣大作為’‘小縣更精致’的觀念,進一步堅定信心,保持‘人一我十,滴水穿石’的工作韌勁。”他不僅這樣說,也這樣做,特別注意以身作則,帶頭實干。工作中,他珍惜時間,隨時隨地辦公,舍不得停歇。人們稱贊他與時間賽跑,是“書記趕路,餓著肚子”。他妻子林莉則無奈地說,要跟自己的丈夫通個電話,還得“預約”。
正是廖俊波的這種科學態(tài)度與忘我工作的精神,激發(fā)和鼓舞了政和縣干部群眾的積極性,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取得了顯著成績。經濟發(fā)展從“省末位”向“十佳縣”跨越。財政總收入從2010年的1.6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4.5億元。GDP、固定資產投資、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產值均提前實現翻番。2012年縣域經濟發(fā)展指數提升35位,上升幅度全省最大;2013—2015年縣域經濟蟬聯(lián)全省發(fā)展“十佳縣”。特別是,人的精神面貌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看到的是奮發(fā)有為、積極上進的新風氣。
政和的變化,充分說明社會制度與事在人為的極端重要性。想當初,政和之名寓意“政通人和”。然而舊社會,這里的政既不通,人也未和,只有到了新中國,尤其是在廖俊波及其同事與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才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2015年,廖俊波榮獲“全國優(yōu)秀縣委書記”光榮稱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會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政和縣的發(fā)展變化,浸透了廖俊波的心血。這段時間,是他人生中最輝煌的經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廖俊波同志任職期間,牢記黨的囑托,盡心盡責,帶領當地干部群眾撲下身子、苦干實干,以實際行動體現了對黨的忠誠、心系群眾、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yōu)秀品質,無愧于‘全國優(yōu)秀縣委書記’的稱號。”
那么,廖俊波對政和縣的發(fā)展變化,究竟做了哪些貢獻呢?
貢獻很多,限于篇幅,下面僅選幾個方面作點介紹:
建設同心經濟開發(fā)區(qū)。
廖俊波到政和上任一段時間后提出,要在石屯鎮(zhèn)建設政和省級經濟開發(fā)區(qū),總規(guī)劃面積25平方公里,重點布局機電制造、食品加工、竹木制品深加工三大產業(yè)。當初一些人對此不以為然,譏笑它乃“畫餅”計劃。其實,這是廖俊波與一班人深入調查、科學論證后慎重做出的決策,并非腦子發(fā)熱的產物。他們認為,石屯鎮(zhèn)位于城市下游,中心鎮(zhèn)區(qū)下風口,工業(yè)用地優(yōu)越,交通便捷——縣內新開通的兩條高速公路分別對接浙江的金麗溫高速公路;這里又處在東南沿海城鎮(zhèn)密集帶上,居“長江三角經濟圈”“珠江三角經濟圈”“海峽經濟圈”疊合部,能享受經濟輻射,建設經濟開發(fā)區(qū),具有十分優(yōu)越的條件。
規(guī)劃確定后,2012年7月,取名“同心”的經濟開發(fā)區(qū)終于破土動工。三個多月即完成征地3600畝任務,半年后首家企業(yè)投產,一系列的突破,創(chuàng)造了園區(qū)建設的“政和速度”。
園區(qū)建設之初,廖俊波常常不分日夜,在工地上奔忙,遇到下雨,也照樣穿著雨鞋走在爛泥路上。有時去南平開會回來經過,也要到工地上走走,了解情況,解決問題。他作風硬朗,處理事情干脆,說是“天下功夫唯快不破”,“能在現場就不在會場”。根據不完整的統(tǒng)計,從開發(fā)區(qū)起始到他離開政和,這位縣委書記前去那里考察調研的次數多達136次。當地干部群眾深有感觸地說,開發(fā)區(qū)是廖書記一腳一腳踩出來的。
由于選址正確,措施有力,同心經濟開發(fā)區(qū)發(fā)展勢頭一直很好,意向入園企業(yè)達三百余家,已簽約入駐86家,總投資89億元。其中,58家開工建設,48家投產。2017年1—8月,新增入駐企業(yè)23家,開工17家,投產11家,總投資11億元。采風期間,筆者與同行作家一起參觀這個開發(fā)區(qū),看到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既深感當年廖俊波與他的同事們做出這一決策的高瞻遠矚,更對政和人民所展現的拼搏進取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
積極開拓交通事業(yè)。
交通對經濟發(fā)展很重要。“要致富,先修路”,這是人所共知的一句話。當時的政和,卻是全省交通狀況最差的縣分之一,既沒有高速公路,也沒有國道,更沒有鐵路,連一座四車道的橋、一個紅綠燈、一條斑馬線都看不到,落后得令人不敢置信。
廖俊波關心交通,也懂得交通。他到政和上任不久,在縣直單位調研時,第一站就去了縣交通運輸局。聽完負責人的匯報后,他當場講了三點意見:一、政和過去因為交通落后,經濟發(fā)展受到阻礙,要實現經濟跨越發(fā)展,交通就得先行;二、寧武高速、松建高速正在建設,兩條省道正在改造,要抓進度,保質量,加強安全管理;三、交通干部隊伍建設必須抓緊,尤其要防止交通工程出現腐敗現象。
更難得的是,廖俊波不僅談意見,而且身體力行。衢寧鐵路經過政和,為了選一個能靠近同心經濟開發(fā)區(qū)的地址建火車站,他與專家們認真論證,四處查勘,不遺余力。那段時間,他去了石屯西津,到過稻香茶場,上青松崗,訪松林坑,進金雞山,走石門村,爬星溪里山壟,東奔西走,不避辛苦,終于找到了合適的建站地址——芳源村。
正是在廖俊波和全縣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政和縣第一條高速公路、第一座雙向四車道的橋、第一個紅綠燈、第一條斑馬線出現了。與此同時,兩條國道過境,九條斷頭路被打通,還改造五條大道,交通狀況可謂脫胎換骨,讓人刮目相看。
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精準扶貧。
政和是一個農業(yè)縣,可是長期以來,這里的農業(yè)停滯不前,是個著名的貧困縣。廖俊波到政和工作后,一直把發(fā)展農業(yè)、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看作首要任務。在鞏固竹、茶、煙、菜等傳統(tǒng)農業(yè)的同時,抓轉型,促增收。全縣流轉土地6.6萬畝,建成東澗千畝花卉、外屯千畝蓮子、鎮(zhèn)前千畝油用牡丹等農業(yè)示范基地。還堅持以工業(yè)化理念發(fā)展農業(yè),引進歐圣雞肉加工、現代農業(yè)光伏發(fā)電等項目,進一步促進農業(yè)增效增收。尤其是精準扶貧,他抓得特別緊。全縣創(chuàng)建“活力黨組織”活動,把黨組織延伸到產業(yè)鏈、專業(yè)合作社和協(xié)會,有效提升基層黨組織引領經濟工作的能力,努力讓每個貧困村都找到一條可以給群眾穩(wěn)定增加收入的發(fā)展路子。為此,他經常告訴同事們,“一定要把幫扶工作落到實處,決不能讓一個貧困村掉隊。”
有耕耘就會有收獲。僅僅三年多時間,政和縣貧困人口就減少了三萬多人,脫貧率達69%。這當中,廖俊波親身幫助和指導的事例不少。如鐵山鎮(zhèn)東澗村,原本比較窮,2013年人均收入僅五千元。2012年10月,廖俊波到村里,經過調查了解,在與村民座談時,他提出一個設想:“能不能流轉土地,搞花卉種植?”村民們覺得廖書記的話說到他們的心坎里,喜不自禁,流露出渴望的眼神。會后,廖俊波當即找了一家花卉種植基地的負責人,邀請他落戶東澗村,帶動村民發(fā)展花卉產業(yè)。幾年來,這個村的花卉事業(yè)節(jié)節(jié)攀高,更上一層樓,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達一萬多元。
廣開門路,發(fā)展旅游業(yè)。
政和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fā)利用。廖俊波到政和工作后,發(fā)現這個問題,當即將旅游作為一項新興產業(yè)來抓。在他的推動下,縣有關部門圍繞全域性鄉(xiāng)村旅游示范縣目標,積極發(fā)展生態(tài)鄉(xiāng)村、民俗文化、老區(qū)紅色文化等特色游,同時加快酒店、餐館、旅游接待服務中心等建設,還扶持一批企業(yè),研發(fā)、生產茶、竹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滿足游客的需要。現在的政和,旅游業(yè)已經初顯身手,未來的發(fā)展前景更是看好。這里,特別值得介紹的是石圳村搞旅游的故事。
石圳,是松源的一個自然村。村里的青壯年都外出謀生,留下的大多是老人與婦女。環(huán)境臟亂差,河溝里淤積的垃圾近三十年都無人清理,是出了名的“垃圾村”。后來,有十位女青年聯(lián)合行動,整治垃圾,村容村貌開始有了變化。廖俊波知道后,專門到了石圳,鼓勵她們說,“半邊天帶了好頭,值得學習。”并對石圳村的今后工作提出了要求:“石圳要凈起來,綠起來,活起來,游起來。”
從這以后,“凈起來,綠起來,活起來,游起來”,簡單的十二個字,成了石圳村干部群眾的“行動綱領”。廖俊波更是常到村里幫忙出點子。有一次,他逛了一圈,很有感觸地說道,“這樣做,最終目的是要讓大家都富起來。”事實也確實如此。現在,石圳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xiāng)村”,旅游收入大幅度增加。有時候一天接待游客甚至超過萬人。此次到政和采風,我們前往那里參觀,只見古樸的民舍、悠久的古跡、潺潺的流水、潔凈的巷道、幽香的茶社、典雅的紫薇園,很難想象四年前的“垃圾村”究竟是個什么樣。
贊譽“俊波精神”給政和帶來巨大變化的時候,筆者想到了廖俊波微信的昵稱“樵夫”。為什么取這個名?有什么含意?生前他沒有說,現在人們眾說紛紜。或解讀為開山辟路者,或稱是大山之子,或說是送去薪火給人溫暖。我想,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他的行動。廖俊波一生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像一個默默無聞的樵夫。這就是最佳的解釋。他曾在政和縣一次團代會上說:“人不管走到哪里,身后都有一個碑在,你的事業(yè)積累越豐厚,你身后碑的基石就越堅固,你人生的這個豐碑就能樹得越高。”他這樣說,也這樣做。以自己的信仰、言行、生命,為世人樹立起一座崇高的精神豐碑。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廖俊波因公殉職后,政和老百姓時時想起他,不斷追念這位“一切為了政和的光榮與夢想”付出巨大努力的好書記。無論是會場上、街巷中、田間地頭、學校工廠,處處都有人在呼喚他的名字,訴說對他的感謝之情。鐵山大紅村有個農民還帶著蠟燭、香紙、梨、火龍果等物品到靈堂祭拜。他說,梨,表示我們舍不得與廖書記分離;火龍果,表示我們要堅決聽黨的話,繼續(xù)前進,讓生活過得紅紅火火。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廖俊波同志的先進事跡做出批示時,號召全國“廣大黨員、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學習,不忘初心,扎實工作,廉潔奉公,身體力行,把黨的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和群眾中去,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如今,一個學習廖俊波精神的熱潮正在全國范圍內不斷興起。相信隨著歲月的推移,這個群眾性的活動將會更加深入。
寫到這里,我忽然記起了這樣一件事,即1990年,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填過一首詞《念奴嬌·追思焦裕祿》。追思英烈,情真意切,讀來令人感動。其中寫道:“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
是的,焦裕祿同志為了蘭考人民的幸福,鞠躬盡瘁,忘我工作,的確值得后人永遠懷念。同樣,廖俊波同志也值得我們不斷地追思和學習。他是我們這個時代黨的好干部,是一個有知識、有見識、有膽識,時刻把工作扛在肩上的實干家,是一個自覺劃定底線、紅線,模范遵紀守法,心靈純潔的人,是一個善于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的人民公仆。
斯人已逝,浩氣長存。讓我們踏著英烈走過的足跡,不忘初心,攜手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xié)“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