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福建省作家協會聯合采風團走進松溪旅游景區
松溪縣古時“百里松蔭碧長溪”的美景,今有“明月松間照、風靜聽溪流”的意境。5月15-17日,由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馬照南常務副會長帶領30位作家,赴松溪旅游景區開展采風活動。
在縣情通報暨選題會上,松溪縣副縣長平靜介紹松溪縣情和文旅特色。馬照南同志對作家們開展釆風活動提出了要求。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陳本育、徐德金,松溪縣委副書記吳孔盛參加了會議。
選題座談會現場
松溪縣域面積1043平方公里,轄1街2鎮6鄉112個村(居),人口16.68萬。松溪具有五大特色:
一是生態優越。松溪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林地面積121.91萬畝,森林覆蓋率70.63%,水質達標率100%,空氣質量達國家二級標準,素有“綠色金庫”的美稱,全縣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率67%以上。2023年榮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二是資源豐富。現有茶山8.2萬畝,是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全省最大的蒸青綠茶出口基地,自主選育的九龍大白茶,芽梢肥壯,白毫特多,備受專家學者青睞,獲評“九龍大白茶核心產區”“中國茶業百強縣”。同時,松溪“百年蔗”種植于清雍正四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宿根蔗,先后獲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等。
三是人杰地靈。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及元代學者楊纓等先后在松溪城南湛盧山“吟室”、湛盧書院講學授徒,歷代英才輩出,共有28人考取進士。北宋有剛正廉明的御史中丞吳執中,南宋有抗金護駕名臣陳戩,明代有政績卓著的真憲時和“百粵文宗”魏濬——其所著的《易義古象通》八卷都收入《四庫全書》。
四是文脈深厚。松溪是中國寶劍之鄉,春秋時期,鑄劍大師歐冶子在湛盧山鑄就名揚天下的“湛盧寶劍”,位列中國古代五大名劍之首;宋代九龍窯青瓷工藝精湛、享譽東南亞和日本等地;松溪版畫秉承古代建安刻版印刷遺風,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地位,我縣曾蟬聯五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版畫)之鄉”。湛盧寶劍、九龍窯瓷器、松溪版畫被譽為“松溪三寶”。
五是紅色熱土。松溪縣是革命老區縣和原中央蘇區縣。1929年6月,以松溪路下橋為中心的建(甌)松(溪)政(和)農民暴動,樹起閩北土地革命斗爭第二面紅旗。1929年12月,中共松溪特支成立。1933年6月,建松政蘇區劃歸中央蘇區閩贛省,在風云激蕩的革命戰爭年代,堅持“紅旗不倒”直至新中國成立。
走進旅游景區
松溪地處仙霞嶺南端,中低山環繞縣境四周,河谷平原分布縣境中部溪流兩岸,在山地與河谷平原之間,錯綜分布低山丘陵和山間盆谷。構成松溪縣四周環山中央低陷的層狀總體地貌特征。全縣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40座,最高點在北部溪東鄉的龍頭山,海拔1349米。松溪雨水充沛,境內支流密布,形成不對稱的樹枝狀水系。境內河流大部為松溪水系,屬閩江水系建溪支流,發源于浙江省慶元縣百山祖南麓,流域面積占松溪縣全縣總面積95.5%。地處北緯27度,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季風明顯,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松溪旅游資源豐富。國家4A級景區1個,3A級景區3個,省級鄉村旅游村12個、省級金牌旅游村3個。榮獲閩北首個國家級生態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等稱號。
梅口埠國家4A級旅游景區。始建于宋代,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萬里茶路的必經之路,也是歷史上松溪九龍窯珠光青瓷南運、食鹽北運的必經之地。景區以歷史古村落和水運文化為主題,由古碼頭、紅色文化館、古樟園、古戲臺、版畫傳習所等景點組成,還有福建省內最大的古樟樹群之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景區還是集鄉村旅游、休閑度假、影視拍攝一體的綜合型旅游目的地。游客徜徉于河上的古建筑和古樹群,可以呼吸到閩越水鄉的獨特氣息,感受古碼頭濃厚的歷史韻味。
吳山頭傳統村落。內有紅豆杉名木古樹群、明清古民居、云海日出等景觀,這里還留下了鑄劍大師歐冶子、理學家朱熹的足跡,近年來,改造提升了朱子孝廉文化展示館、觀景平臺、湛盧詩歌村、湛盧攝影小院、竹海長廊、詩歌長廊,同時還配套了古裝租賃店鋪、特產商鋪、傳統民宿等。
萬畝茶園生態示范區。茶香濃郁的階梯式茶山,建有觀景平臺,休閑樓閣;打造茶園花海、茶園游學的品種園、茶文化長廊、綠色防控科技示范園及婚紗攝影基地。清新茶韻,生態茶園寄托著茶平人民勤勞奮斗、淳樸善良的優秀品格,是集休閑、文化、旅游為一體的生態觀光茶園。
松溪還是朱子文化孕育的福地。松溪有松溪版畫等5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8項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松溪還有八大碗、米凍果、六墩黃粿、烏米飯、麻糍粿等特色美食。
何英、陳元邦、張建光、唐頤等作家們圍繞30個專題深入采訪,并參觀了松溪城市建設。
在松溪采風期間,松溪縣委書記張行書、縣長吳英杰,縣政協主席虞朝兵,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建斌分別看望了釆風團一行。(陳本育/文;蔡廷夢、黃麗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