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08-11 09:52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汪佳睿 劉星雨



貫通自如以問道  腹載五車為授業(yè)

——記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陳支平教授

 

汪佳睿  劉星雨  

 

 

微信圖片_20240811090305.png

一位具有杰出成就的歷史學家,典型標識當是通達的智慧、精深的學識、橫溢的才華,當是其于歷史學傳承與發(fā)展的獨到貢獻,當是其為國家、為社會做出的突出貢獻。

在林木蔥郁、綠草茵茵的廈門大學芙蓉湖畔,常常看到一位“年輕”的老教授,手持折扇,腳著涼鞋,舉步生風,偶爾還會停下腳步,與道中遇見的青年學生或教師談笑數(shù)句,隨風搖曳校園中。

他就是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學家陳支平教授。他常說自己是從山野中走來。如果從他的史學發(fā)端來說,確實也有一定道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他從武夷山的田間地頭來到了毗鄰仿佛金色地毯般白城海灘的廈門大學,開啟了他的治學之路。

 

一個從田間走來的史學小伙

 

時間回到四十七年前的那個除夕,還在田間忙著農(nóng)活的陳支平收到了末班郵遞員送來的廈門大學錄取通知書。他放下手中的農(nóng)具,褪去身上的泥土,一路輾轉(zhuǎn)來到廈門大學,從此與他心儀的歷史學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也正是因為當過兵、干過農(nóng)活的經(jīng)歷,讓他在后來的“用史實說話”的“田野調(diào)查”中,進一步光大了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學派的門楣。

陳支平初次拜見導師——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學派開創(chuàng)者傅衣凌先生,傅先生便直截了當?shù)厝Χ岁愔降难芯糠较颍耗銓r(nóng)村比較熟悉,下鄉(xiāng)去吧,去尋找深藏在民間、為一般圖書館所不經(jīng)見的文獻資料。

“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還真是我的強項,廣闊天地也確實是做學問的好去處。”

憶起當年,陳教授仍難掩內(nèi)心的豪氣。在十余年的時間里,他遍訪閩粵浙贛各地城鄉(xiāng),搜集到的民間文獻堆堆疊疊,塞滿了房間。這種腳踏實地的積累,為日后的科研奠定了堅實基礎。

“直到現(xiàn)在,我還在用當年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研究。”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田野調(diào)查才逐漸被學界重視,“從歷史學角度考察,不經(jīng)意成為之后學界實行‘田野調(diào)查’的先行者之一”。

博士畢業(yè)不數(shù)年,陳支平就因其豐碩成果、學術(shù)影響力,迅即獲評教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遴選為博士生導師;之后,“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 “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福建省優(yōu)秀專家”“福建省優(yōu)秀教師”等等,各種榮譽紛至沓來,2022年獲得廈門大學最高獎“南強杰出貢獻獎”。

微信圖片_20240811090319.png

陳支平教授獲“南強杰出貢獻獎”

這些,一般人可望不可即,陳支平教授卻謙虛地說,自己只是在傅先生的指引下“順勢而為”,許多成績更多是無心插柳的結(jié)果。

“無論是哪個行當,只要是遇上了,就應當認認真真地做下去,力爭做好。”

田野調(diào)查的過程困難重重,交通不便、資金不足、溝通不便等等,實屬家常便飯。若是調(diào)查點比較偏僻,夜晚沒有班車,往往需要跋山涉水,翻山越嶺,才能安頓下來。但陳支平教授以其特有的堅韌、大氣,用自己的腳步丈量祖國大地,在歷史學、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經(jīng)濟學等領域開疆辟土,已經(jīng)成為古代史學界、經(jīng)濟史學界、民族學與人類學界的主要領軍者之一,打磨出屬于自己的獨特勛章。

 

一位極具通達智慧的史學大家

 

如今的陳支平教授,著作等身,斯文傳世,他選擇了歷史,歷史也選擇了他。

在外人眼里,陳支平教授的通達與智慧是“出了名”的。一般人一輩子專精于一域,已經(jīng)忙得不可開交。而他治社會經(jīng)濟史,由市場而賦役,由東南而西北,經(jīng)濟而社會,社會而經(jīng)濟,傅學一脈,綿延不絕;治古代史,由國家體系至于家族人物,上極理論思辨,沉潛考索之功;治民族學,將漢族研究納入中國民族學而別開生面;治朱子陽明學,由歷史而觀儒學,由古代而視今日,著述外譯英文,流傳歐美;編臺灣文獻匯刊,百冊國禮,致贈耶魯;輯海上絲綢之路文獻,華風濡染,無遠弗屆。二十一世紀中國史學工程,新修清史、新編中國通史、中國古代史,無不與列。

他在諸多領域貫通自如,除了天賦以外,勤奮更是有目共睹的。他是很講效率的人,做事情、研究學問時的專注,但凡見識過,無不嘖嘖稱奇。

說他通達,是因為他在學問之外,對包括衣食住行在內(nèi)的物質(zhì)要求極低,無所在意;更是因為他對聲名榮譽、人情世故,洞達透亮,卻無所措意。

他的性情一貫的豁達明亮,無關名利;不問門派,有教無類;敬賢友朋,獎掖后學。他常講的是樸實道理,他常行的是言傳身教。

在擔任廈門大學歷史系主任、人文學院首任院長期間,陳支平教授堅定地致力于推動學院教學改革,促進學科建設,培養(yǎng)史學傳人。他始終認為,歷史教學應當“返璞歸真”,回歸歷史本真,把學問做實,“現(xiàn)在數(shù)據(jù)庫很發(fā)達,但是仍要重視基礎,這才是學術(shù)研究脫離局限性的關鍵點”。他始終認為,學術(shù)研究和教育事業(yè)都應該后繼有人,數(shù)十年來,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學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國內(nèi)外學人,體現(xiàn)了優(yōu)秀的代際傳承。

 

一位心懷國之大者的史學前輩

 

如今年逾七旬的陳支平教授,除了個人學養(yǎng)上令人敬仰的建樹以外,他宏大的格局和寬闊的視野也讓人印象深刻。他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十分注重發(fā)揮人文社會科學的社會功能,積極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作為一名老黨員,我也希望我的研究能為黨的工作、為國家和社會效力”。

福建與臺灣僅一水之隔。多年來,無數(shù)兩岸同胞跨越這一灣淺淺的海峽,只因共同的歷史、相同的血脈、同緣的文化使然。因廈門大學特殊的地理位置,陳支平教授很早就關注到了研究臺灣問題的重要性,他組織眾多學者聯(lián)合攻關,主編出版了《臺灣文獻匯刊》(100冊)《閩臺族譜匯刊》(50冊)《民間遺存臺灣文獻選編》(25冊)《臺灣民間族譜匯編》(100冊)等系列大型文獻圖書,主編《臺灣通史》《閩南文化叢書》《閩南文化百科全書》《閩南文化概說》等一系列研究叢書,為增進兩岸同胞相互理解,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得到了國家領導人和有關部委及學界人士的高度贊揚和充分肯定。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同志訪美,將陳支平教授編撰的《臺灣文獻匯刊》作為國禮贈送給耶魯大學。

 微信圖片_20240811090348.png

                                                              圖為《臺灣文獻匯刊》參考封面

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陳支平教授應邀與會。2024年,陳支平教授、陳春聲教授主編的《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歷代史籍編”列入“紀念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發(fā)表一周年重大成果發(fā)布會”重要成果。

微信圖片_20240811090406.png

陳支平教授在北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陳支平教授將個人的學術(shù)理想與時代發(fā)展的洪流匯聚,從田間地頭,到一隅書齋,他始終懷著“胸懷天下,以文化人”治學理念,在三尺講臺辛勤耕耘,致力于傳統(tǒng)文化與中華文明的闡揚,以史學工作者的特有情懷為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們有理由相信,老一代學人勤學篤行、不忘初心的優(yōu)秀品質(zhì),一定會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本文原載于《廈大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