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暖 的 夕 陽
王曉岳
一
據2006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臺江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6.37萬,占總人口的21.23%,遠遠高出全國12%的老齡化比率。這一比率在福州市也是最高的。尤為嚴重的是,臺江區鰥寡孤獨老人、失能老人、高齡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22.07%。面對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的嚴峻形勢,臺江區委、區政府認為,養老問題是必須擺上議事日程的重大民生問題,如果讓三無(無兒無女、無工資收入、無生活能力)老人無依無靠地苦度晚年,就是黨和政府的最大失職。臺江區總面積只有區區18平方公里,寸土寸金,地價昂貴,開展機構養老(建設養老院、老人公寓等)的成本太高。根據上述區情,臺江區委、區政府決定,大力發展社區居家養老,即以政府為主導,以社區為依托,由政府購買服務,為“三無”老人、低保戶老人、低收入群體老人、失獨家庭老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養老服務。
2007年初,臺江區政府出臺了《臺江區居家養老服務實施意見》,成立了以區長為組長、區委副書記為副組長、部門領導及街道主任為成員的居家養老服務領導小組,并在蒼霞街道進行試點;2007年底,出臺了《臺江區居家養老服務實施細則》,并在全區推廣蒼霞街道居家養老服務經驗。實踐中,他們通過理念、模式、政策、平臺、手段等多維創新,把“老有所養”發展為“老有頤養”,服務對象從高齡老人發展到低齡、空巢老人,為臺江區的弱勢老人群體打開了幸福之門。2008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出臺了《福州市居家養老服務實施意見》,在全市推廣臺江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經驗。
2009年,時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的陳明義、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等領導在視察臺江區亞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后,充分肯定了他們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方面的多維創新。當年,省政府下文要求全省學習臺江區經驗,要求2009年全省設立500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省政府給予每個服務站5萬元建站補貼;要求2010—2011年全省再建2000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2012年省政府再次下發文件,要求福州市5個城區及全省九地市中心城區實現社區居家養老全覆蓋。
2009年,國家民政部在全國范圍內評選居家養老服務示范區,全國共推薦20個典型,福建省推薦了臺江區及廈門的一個區。2010年初,臺江區榮獲民政部授予的“全國養老服務示范區”榮譽稱號。
二
社區居家養老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但也面臨重大困難。難在哪里?其一,2010年之前,全國下崗工人的醫社保問題尚未解決,“活命錢”還沒有著落,政府為貧困老人購買服務不是難上加難嗎?其二,社區居家養老需要有社區服務平臺和社會服務資源,但我國社區組織發展滯后,社會服務資源與社區養老服務脫節,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脫節,政府孤掌難鳴。其三,社區居家養老需要政策引導和隊伍建設,這方面仍是一片空白。因此,居家養老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還有一系列問題有待解決。直到2016年,有些地方仍靠貸款發放養老金,更無力推行社區養老服務,貧困老人境遇艱難。2016年3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當記者提出上述問題時,李克強表示:“這里我想做個安民告示,從全面長期來看,中國政府對中國公民保證養老金發放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說,老有所養不會也絕不能是一句空話。”
我之所以提及全國居家養老的形勢與困難,是想把臺江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放到全國養老形勢的大背景之中,讓讀者看到臺江經驗的難能可貴,看到其普遍價值。
臺江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比全國推行城鎮居民社保醫保制度早了4年多,他們是老有所養的勇敢探索者。臺江區社區居家養老的“家”,包括“住宅之家”和“住區(社區)之家”兩重含義,即“關上門是小家”,而“打開門是大家”這樣一個有分有合、有小有大的居家格局。從他們2006年提出社會居家養老的理念至今,已經走過了十年歷程。他們的成功在于抓好四個結合。
一是堅持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社會化。社會居家養老服務涵蓋醫療、家政、保險、文化、教育、娛樂等多個領域,統籌利用好各部門、各行業的扶持政策,形成互動銜接的政策體系和政策合力,在土地供應、稅費減免、財政補貼、投融資、人才支持等方面加大政策創制力度,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養老服務,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居家養老服務發展模式、管理方式和運行機制,加快推進居家養老服務社會化。
二是堅持規劃先行和硬件建設相結合,推進社區服務設施適老化。2011年以來,臺江區民生支出累計達48.97億元,占一般公共支出的75%,實現了低保對象“應保盡保”,城鎮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居家養老服務社區全覆蓋。臺江區根據區情和老年人的特點,統籌考慮適合老年人的公共基礎設施、生活服務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和文化體育設施等硬件建設;將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平臺建設納入區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均衡配置,有序推進;推進照料中心實體化、微機構化運營,向社區開放就餐、日托、看護等服務,實現資源共享。
三是堅持人才建設與監管建設相結合,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專業化。加強養老服務人員的學習培訓,推進持證上崗,提高養老護理服務人員的專業化程度,動員社會各方面人員加入志愿者行列。建立健全居家養老項目公開、價格公開、服務質量評估和相應獎懲制度,督促各類服務實體合法經營,誠信服務。
四是堅持標準化建設與信息建設相結合,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共享化。臺江區堅持推行居家養老服務的國家和行業標準,為規范服務行為提供基本遵循和技術支撐。積極探索構建“評估+第三方測評+撥付”的養老服務補貼標準化體系。與此同時,推進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化建設,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的信息平臺、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務系統和應急救援服務網絡,提供緊急呼叫、家政預約、健康咨詢、物品代購、服務繳費等老年人需求的服務項目。
三
臺江經驗除了以“小社會,大服務”為目標的“四個結合”之外,還突出抓好“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落實工作。
老有所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存保障,就是要有活命錢;二是生活保障,即由政府提供社區日托服務,或上門為老人提供購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務等一般性照料或陪護等特殊照料。寧化社區寧化新村有位退休老人,名叫葉森旺,他本人殘疾,妻子腦癱,兒子無業,全家生活僅靠微薄的退休金維持,生活十分困難。寧化社區及時為其申請了低保,并為其家庭申請了由政府購買的居家養老服務。葉森旺去世后,其妻病情加重,社區不僅為她調高低保金,還為她申請陪護等特殊服務,充分體現黨和政府對每一位老人的關懷。
2010年,臺江區把獨居的低保老人、革命傷殘軍人、重點優撫老人、百歲老人列為無償服務對象,共183人,由政府購買服務,每人每月享有400元的無償服務補貼。到2014年時,無償服務對象增至285人。另外,還有低償服務對象600余人,這些對象均為月收入1710元以下的老人。低償服務老人每人每月享有200元的服務補貼。政府為這些老人提供洗衣做飯、打掃衛生、代為購物、陪醫配藥、助浴等上門服務。
設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是臺江區民政局和金太陽公司聯合推進的試運營項目。中心每天為高齡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提供日托服務,服務內容包括老年餐廳、養生講座、書報閱覽、時政評說、棋牌娛樂、信息講座等;還建立了“點亮微心愿”專欄,由志愿者為老人實現各種各樣的微心愿。有的老人需要一個電飯煲,有的老人需要每周有人陪他聊聊天……這些心愿均有志愿者認領。心愿雖小,花錢不多,但洋溢著人間溫情。
浦東社區還創建了“時間儲蓄銀行”,發動低齡老人幫助高齡老人,服務時間記入“存折”,可以此兌換志愿者或其他低齡老人與專業服務人員對自己的服務。這不但節省了政府資源,而且還給低齡老人搭建了發揮余熱的平臺和展現愛心的機會,受到了很多老人的歡迎。
這些做法充實了“老有所養”的內涵,讓許多老年人把社區視為生活的依靠和快樂的精神家園。
四
對低保家庭來說,每人每月低保金額僅夠維持生活,哪有余錢醫治大病啊!所以說,低保家庭最怕老人生病住院。雖然老人享有城鎮居民醫保待遇,但住院醫療費只能報銷50%。有了社區居民養老服務,終于解決了窮困老人“生不起病,住不起院”這個最大難題。鋪前社區有戶低保家庭,戶主陳劍兆,今年61歲。2001年,陳劍兆被診斷患有牙齦癌,入院時已是晚期。醫生先后為他動了三次手術。三次手術花了20多萬元,醫保報銷50%,區里啟動了大病醫療救助,報銷30%。同時,區里給予陳劍兆特困救助,沖掉了他個人應該承擔的20%的醫療費用。他說,是共產黨救了他這個已被“判了死刑”的病人,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給了他求生的欲望。他頑強地活了下來,開刀至今已經15年了,連醫生都贊嘆這是社區養老服務的一個奇跡。
在命運多舛的家境中,陳劍兆的兒子不僅順利讀完了大學本科,2016年又在浙江大學讀完研究生。這全靠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牽線搭橋,讓臺江區房管局與他簽下結對幫扶協議,幫扶長達6年。這是一樁佳話,也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又一功績。
后洲街道迎暉社區有位年近八旬的老奶奶,無兒無女,丈夫已經過世。她患有嚴重的心臟病,長期臥床不起,2008年之前靠鄰居照顧一日三餐,背上長了褥瘡,生命在痛苦中煎熬。迎暉社區于2008年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政府為老人購買了醫療服務和陪護服務。養護員不僅一日三餐為老人做飯喂飯,而且每兩小時為老人翻身按摩一次,并及時為老人清理大小便。整整三個月的精心照料,老人的褥瘡痊愈了,也能下床走動了。
類似的事例在各個社區都有。社區不僅為老年人提供疾病預防、康復護理、心理衛生、臨終關懷、健康教育服務,而且為每一位老人建立起健康檔案,為一些慢性病老人開設家庭病床,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老人們無微不至的關懷。
五
雖然我國已進入法治社會,但絕大多數老年人仍不習慣用法律形式維權,更不愿與自己的兒女對簿公堂。但是,當他們的生存權利受到嚴重侵害時,如果不訴諸法律,那些陷入絕境的高齡老人哭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為了維護這些老人贍養、財產、婚姻等合法權利,臺江區專設了法律援助中心,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也專設了法律維權服務項目,為老人們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司法維權服務,讓公平正義得到伸張,讓受到侵害的老人們活得更有尊嚴。這就是“老有所尊”的社會意義。
近十年來,臺江區已為數十位老年人提供過法律援助,次次勝訴,社區和法律成了老年人堅強的靠山。祖屋在上杭路的游嬰英,是一位耄耋老人,因搬遷獨自一人租房居住。她的老伴雖然過世,但她育有四女一男。這些兒女均已成家立業,均有經濟能力,但他們卻不念母親的養育之恩,不贍養風燭殘年的老人。
游嬰英原先僅靠每月撫恤金及社區補貼艱難度日。2014年1月患病后,老人已經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雇人照顧,需要靠藥物維持生命。醫藥費和雇工費對于老人來說就是救命錢。她委托社區向兒女們要錢,竟遭斷然拒絕。在這種情況下,社區為老人申請了法律援助。
2015年10月,臺江區法律援助中心指派馬立龍、陳祥燕兩位律師作為游嬰英的委托代理人,一紙訴狀將老人的五個兒女告上法院。經臺江區人民法院判決,5名被告每月25日前必須付給其母親游嬰英贍養費500元。老人的兩位女兒在法庭上有了悔意,自愿每月向母親支付贍養費1000元,這一做法受到法院的鼓勵。
事后,老人老淚縱橫地對社區領導說:“你們比兒女親,兒女讓我心寒,你們讓我心暖。”
社區領導寬慰老人說:“我們都是您的兒女,希望您能幸福愉快地度過晚年,活出自己的尊嚴。”
六
對于大多數老人來說,在生存、生活、醫療條件得到基本滿足后,必然追求豐富的精神生活,展現金色夕陽的人生價值。
臺江區、街道和社區三級,推動社區居家養老由“老有所養”朝著“老有頤養”的目標前進,把關注點放在老人們精神的豐盈、心靈的健康和道德的完善等層面,提升養老的境界,追求“精神自養”和“精神贍養”的有效結合。
洋中街道鋪前社區,依托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道德講堂、善行義舉榜,“身邊好人”評選活動每月推出一個在“孝、誠、愛、仁”方面事跡感人的典型人物,其中既有仁愛為懷的老人,又有孝誠天下的晚輩。這些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系列活動,弘揚了知榮辱、樹正氣、促和諧的社會風尚。該社區還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將傳統節日春節、拗九節、端午節、鄰里節、中秋節、冬至等辦成社區干部、志愿者、共建單位與老人們心靈互動的歡樂聚會,讓傳統節日過出了新味,營造出文明和諧大家庭的良好氛圍。
寧化社區居住著一批退休教師,社區請他們參與未成年人教育、法律宣傳、醫療養生等方面的講座或志愿者服務活動。社區還幫助退休老人組建了“寧化社區星夜之聲合唱團”,團員已發展到130多人。他們每天晚上在橋梁公園進行演唱,天天都吸引很多居民參加合唱活動。他們還經常參加福州市的各類文藝演出,在福州市頗有名氣。寧化社區還組建了老人腰鼓隊、舞劍隊、舞蹈隊、伬唱隊等多支自娛自樂的文藝隊伍,并組織老人們參與“老少同臺樂,夕陽無限好”為主題的各種文化活動。他們還推薦一批老人參加老年大學的培訓,培養老人們在書法、美術、攝影等方面的興趣。這些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活動,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老有所養,是2300年前孟子的一個夢想。他在見梁惠王時說了這樣一段話:“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賦予“老有所養”的標準是,五十歲的人能夠穿暖,七十歲的人能有肉吃,銀發老者不要負重在道路上行走。在孟子所處的戰國時期,這一夢想只能是一種空想。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封建社會,養兒防老是中國人不得已的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我國改革開放走過了30多年的光輝歷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終于有了實現“老有所養”偉大夢想的國力,我們黨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的這一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在“老有所養”的實踐中,臺江區是先行者和創新者,功莫大焉。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臺江》;圖片來源于福州市臺江區政務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