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07-13 17:01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馬星輝



但愿天下人快樂

  

馬星輝

 

 

 

福州臺江,依江望海。兩水吐納,九流交匯。為江而生,因海而出。水陸兩盛,獨一無二。

九月的夏末仍暑,省采風團的作家們走進臺江,在探訪歷史文明遺存、追尋上下杭古街商市、品讀臺江萬千風韻的同時,看到了18平方公里內“中心突破,兩翼齊飛”發展戰略的輝煌成果,心生許多驚喜與由衷的敬佩。歷史悠久的古老臺江,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現代創業激情,向人們充分展示這塊土地特有的商貿氣質與文化魅力。而我,同時還被臺江另一種傳統的、美好的溫情互動所感染。

此次,我的采寫任務是社區志愿者組織。

現代城市的高樓社區,住宅寬敞明亮,舒適安逸。但鋼筋水泥亦封閉了鄰里之間的往來,常常同住一個樓道,甚至對門對戶,老死不相往來。很多時候,人們都在試圖尋找可以傾訴的人,讓孤寂的心情有所舒緩。因為風雨坎坷,日月麻纏,生活中有很多無奈,無論是誰,都有個如意或不如意的時候。很多事扛在肩上有些壓力,需要有人分擔解壓;生活中有許多喜悅,需要有人分享。誰都喜歡熱心腸的人,一杯熱茶,暖的是身,一句懂得,暖的是心。這是心靈的慰藉,相通的懂得。親人之間是如此,鄰里之間亦是如此。現在的人大都不缺物質享受,缺少的是快樂,缺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一位學者曾感慨道:“隨著經濟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疏遠,而人與狗的關系更加親近。”這話雖然有點過分,但也說明因為人與人之間友情淡漠,有些人這才把感情轉移到寵物身上吧。

臺江因其臨江近海,歷史上“華夷雜處,商賈云集”,受碼頭幫派影響,有民風強悍,爭勇好勝一說。故而我心存疑慮,志愿者們要處理好社區鄰里之間的人際關系,或許是個不小的難題。

陪同我一起采訪的臺江區社科聯吳永飛副主席說:“臺江民風強悍,雖有此一說,但正因為如此,臺江人性格亦顯得敢為人先,爽直豪放,講朋友義氣,善助人為樂,而且此風由來已久。”

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確為臺江傳統古風。茶亭街是臺江的一條商賈名街,《閩都記》記載:“茶亭在南門外,昔有僧以暑月醵金煮茗飲行者,因名。”傳說原先茶亭街市未成之時,四處田野水浦,雜草叢生,荒涼蕪穢。鼓山有一個和尚下山化緣,深體早出晚歸、晴雨酷熱之艱辛,為方便過往行人,將化緣所得,在途中筑亭,夏時免費施舍茶水,以供路人解渴。其后,茶肆林立,逐漸形成街市。清時,里人何長浩立有“樂善好施”坊。咸豐年間,里人集資建一座茶亭庵,內有戲臺。詩人楊雪滄撰寫兩副楹聯:

     南北兩途往來此解渴,古今一樣善惡看收場;

甲歌丁舞且下十石酒,南來北往亭中一杯茶。

時至今日,茶亭老街逐漸消失在臺江人的生活中,成了城市記憶的一部分。但老街的傳統文化、老街的情懷、老街的傳說、老街的精神不會被臺江人遺忘,包括像煮茶送水,方便過往行人這樣的好習慣亦不會斷檔忘卻。

在上海新苑小區10號樓門口,就有一個不起眼的七平方米左右的小店面,這里不賣貨物,不做生意,而是專門提供環衛工人和過往行人歇歇腳、飲杯茶的溫馨之地。社區主任黃華靈告訴我說:“這個愛心茶是上海新苑社區‘夕陽紅’平安敬老志愿服務隊自發籌建的。之前這個地方是個垃圾堆,老鼠橫行,臭味熏天。‘夕陽紅’志愿者們就想著把它利用起來,做一點好事。說實話當時設立茶攤并非易事,首先面臨的就是資金問題。小區居民聞之,紛紛主動捐款,加上社會愛心人士資助,籌集了約6萬元。2015年7月19日,茶攤開門迎客,每天平均有幾百人喝上了這愛心茶。”建茶攤的領頭人是74歲的潘志明,他自豪地告訴我說:“免費茶攤開張一年多了,志愿服務隊成員每天輪流早起,從來沒有人缺席過,愛心的接力棒傳遞得滿順暢。”

前不久記者專門報道了此事,2016年8月21日的《福州日報》以醒目的大標題寫道:“齊心協力建起愛心茶攤,這支夕陽紅志愿隊不簡單。”

 

 

修橋鋪路,方便他人,是臺江人傳統美德的一個體現。早在明代初期,這里是全國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有幾十個木材商號聚集在臺江,并在這里組成了“木幫商會”。他們將“杉”字和“木”字合在一起,組成“彬”字,以“彬社”的名義救火、治水、義葬,行善事,做公益。始建于明代的“彬德橋”便是“彬社”從事公益活動留下的歷史見證。“彬德”二字正是人們對“彬社”最好的褒揚。繼往開來,古今相承,洋頭口社區志愿服務站,正是在繼承傳統文明的基礎上開展社區服務創新工作。

臺江茶亭街道黨工委書記林友民介紹說:“現今高樓大廈取代了昔日的低矮房屋,隨之而來的社區管理問題亦擺在了街道工作的重要地位。洋頭口社區志愿服務站正式成立于2012年6月,登記在冊志愿者150名。志愿服務站下設黨員學雷鋒志愿服務隊、巾幗關愛他人志愿服務隊、便民利民志愿隊、文化教育志愿服務隊、科普志愿服務隊、市容環保志愿隊、平安建設志愿隊、公共文明引導志愿服務隊、網絡文明傳播志愿隊、物業學雷鋒互助志愿隊、職業技術學院共建志愿服務隊11支隊伍。”從林友民的介紹中了解到,這11支隊伍經常開展扶貧助殘、幫困助學、敬老愛幼、法律援助、美化環境、文明倡導、平安建設、社區文化、便民服務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比如,“關愛自然”活動通過開展植綠護綠、宣傳節能環保、倡導低碳生活、關愛茶亭河等志愿服務活動,以志愿行動倡導健康生活、建設美好家園,取得很大的實效。

微信圖片_20240713165942.jpg

臺江區志愿者開展垃圾分類宣傳

社區志愿服務站還定期設臺問需,收集需求信息,提供咨詢服務,每年約為社區居民提供1000多人次的服務。讓人欣慰的是,通過設臺問需這個平臺,社區居民時時刻刻感到溫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漸入佳境。林友民深有感觸地說:“說實在的,現代人的心態與過去相比大不一樣,現代人想法多,戒心也多,不像過去的人那么單純、淳樸。人與人之間、鄰里之間都不大愿意交往,多數是擦肩而過,如同陌生人。現在,通過社區志愿者服務這個組織的潤滑劑作用,鄰里之間加深了理解和溝通。誰有個氣不順、心煩悶的事兒,說出來大伙兒開導開導就沒事了。還有誰家少個釘兒、鉚兒或缺少個頭疼腦熱的藥片兒,只要吭一聲就有了。更別說誰家老人、孩子遇上個急癥或碰上個什么急難的事兒,只要左鄰右舍知道了,哪怕是剛才還為了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跟你賭氣紅臉的,定然都會爭先恐后來幫忙。”

確實如此,“依和成里,與德為鄰”這個傳統美德在洋頭口社區逐漸形成風氣。關鍵時那真誠的、熱心的、燙人的、暖人心窩的好言好語,讓你感動不已。鄰里之間經常走動,互相了解,互相關心。你幫我,我幫你,少一些淡薄,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疏遠,多一份交流;少一些高傲,多一點鄰里情。

我問林友民書記:“能做到如此不容易,你認為關鍵是什么?”

林書記回答道:“人!人的因素是關鍵。社區在招募志愿者時,特別注重吸收有愛心、有責任感、有服務意愿的人。”

 

 

近傍晚時分,來到洋頭口社區。正值人們放學、下班高峰期,社區內外立馬顯得擁擠起來。我看見一個精神飽滿的老人,佩戴紅袖章,手提高音廣播器在小區四處巡回,并提醒道:“居民同志請注意,防火、防盜、防詐騙,注意交通安全,共創平安社區……”

這是社區每天必須進行的一項群防工作。住在這里的業主們深有感觸。自從小區群防群治實施以來,小區內盜竊、詐騙案件直線下降。全仗力于這些群防群治的志愿者。這個隊伍的成員有的是共產黨員,有的是退休干部,有的是退休工人,他們任勞任怨,不管刮風下雨,不管烈日炎炎,都堅持巡邏,為小區營造良好的治安環境。

邵敏是這個社區的一名普通居民,雖然年逾花甲,但只要社區有什么重大活動,他都熱心積極參與;誰家有了困難,他都主動幫助。河口新村5-403住著一位空巢老人林榮山,行動不便,邵敏隔三差五地到老人家里噓寒問暖,幫助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時間長了,老人有什么事情也愿意找他,把他當作自己的親人。

邵敏什么事都管。一旦他發現小區某一個角落衛生有問題,發現有人在小區張貼小廣告,就及時向社區反映情況,使社區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問題。他經常帶領志愿者進行社區的環境衛生清理,雖然上了年紀,但總是第一個到達,干起活來從不示弱。他的行動感染和影響了廣大的小區居民。社區志愿者隊伍不斷充實擴大,志愿者的素質也不斷提高。邵敏真心實意地說:“我愿意做一輩子的志愿者,在有生之年為他人多做點好事。”

鄭光波,洋頭口社區另一位樂于助人、奉獻愛心的志愿者,積極參加社區各項公益活動。社區內衛生死角、道路破損、亂扔垃圾等不文明現象,一旦被他發現,他就會出面干涉,有時還急得面紅耳赤,甚至生氣發火。有人對他說:“你沒有必要太較真,到了這把年紀也該享福才是。”他回答說:“心里快樂才是享福,為別人做好事時心里會快樂,這就是享福。”

洋頭口社區像邵敏、鄭光波這樣熱心腸的志愿者還有很多。正是有了他們的辛勞付出,才換來了社區“世上閑愁千萬斛,不教一點上眉端”的和諧與快樂。住在這里的人們心情舒暢,心境平和,臉上帶著笑容,心里帶著祝愿。左鄰右舍謙恭揖禮,見面互相問個好,是那么美好溫馨,一身輕松,一身愉悅,讓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紅火和多彩。這一切要歸功于這些社區熱心人——志愿者。他們的言行就如同冬日的暖陽、夏日的涼風,讓社區生活變得更有人情味,為社區增添了許多快樂和幸福。

 

 

另一個采訪點——上海新苑。社區主任黃華靈應我的要求,請來了“夕陽紅”志愿服務隊的依伯依姆們。一條大長桌,大家排排坐,喝著大碗茶,品著綠豆湯,一塊拉家常,講故事。

上海新苑小區的情況比較特殊,絕大多數是回遷戶,地盤小,人口密度大。其市、區“示范小區”工程項目,動工于2010年4月,2013年5月竣工并正式交付使用。小區共有3389戶,人口將近15000人。初期,由潘志明、何荔珠等10位熱心人自發組織起志愿者隊伍,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治安巡邏等力所能及、簡單易行的義務服務,主動為10號樓周邊進行綠化地改善,創建道路欄桿、路燈、鐵門、圍墻,以及安裝健身器材等。2014年初,上海新苑社區借用物業公司一間面積約40平方米的房屋作為活動中心用房,由上海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撥出專款,裝修添置一些必要設備,這支志愿者隊伍從此有了棲身之地。目前,志愿者人員有近百人,成員大多數是社區里的老黨員、老干部。他們退而不休,滿腔熱情,成立了上海新苑唱歌隊、舞蹈隊、自行車隊、太極拳隊等,極大地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業余生活。節假日則組織各種各樣的文化娛樂活動,使得社區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為和諧社區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治安和防火一度是上海新苑社區的一大難題,曾出現盜竊案件、治安案件高發的現象。為了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志愿者們挨家挨戶進行調查,掌握本轄區各類人口的基本情況,并做好統計,然后將情況匯報到派出所,克服了社區警力不足、流動人口管理的難點問題。

全國青運會在福州舉行期間,這支志愿者隊伍身穿紅馬甲,佩戴紅袖章,手舉紅旗,在小區不間斷地日夜巡查,為確保社會安定、穩定做了大量工作。時任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楊岳特意到上海新苑活動現場,親切看望了志愿者服務隊,贊揚他們老有所為的奉獻精神。

2015年,上海新苑社區“夕陽紅”平安志愿者隊伍榮獲福州市“最佳志愿服務組織”。

特別要點贊的是擔任“夕陽紅”隊長的潘志明老人。他是福州開發區利達電力公司退休老干部。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人們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有時替鄰居鎖上沒鎖好的門,有時領著志愿者隊伍清潔大環境衛生,有時帶領子女不在身邊的生病老人到醫院排隊掛號。甚至發現誰家的摩托車忘了上鎖,他也會扯開大嗓門念著車牌號碼,提醒車主人下來加鎖。

住在10座409室的婆媳倆,因為住房問題鬧了近20年的矛盾,關系十分緊張。潘志明老人知道情況后,多次聯系物業,幫助安排暫時住所,還幫助無業的兒子和媳婦當小區保安和衛生保潔員,家庭關系得到很好的和解。

2016年高考期間,潘志明得知10號樓有一位參加高考的學生,為了讓他有個安靜的復習環境,他提前兩個月,早早地把志愿隊的合唱團轉移到偏遠處練唱,一直到高考結束才搬回。這讓考生與家長感動不已。這位考生接到廈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后,第一時間就來向潘志明老人報喜,表達衷心的感激之情。

愛人者,人恒愛;敬人者,人恒敬。潘志明老人熱心社會治安公益事業,投身志愿者服務活動,服務業績突出,得到大家的認可與尊敬。2015年,他被評為福州市“十佳平安志愿者”。

 

 

在采訪中我欣喜地看到,洋頭口社區與上海新苑社區在服務教育中摒棄了過去那種赤裸裸的說教和假大空的方式,不呼口號、不居高臨下、不繁文縟節,講倫理、塑審美、育習慣,重公德培養,亦注重私德教育。在小區的一處宣傳欄上寫著:

       生來同是共鄉鄰,不是交淡要交親。

      禮尚往來互關照,休戚相關是一家。

這樣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詞語,春雨潤無聲,通俗又易懂,親切入耳、入腦、入心,比任何慷慨激昂的現代口號來得更加實在。社區的宣傳需要這種溯源報本、文脈傳承、貫古以通今的方式方法。

不論是洋頭口社區,還是上海新苑社區,志愿者絕大多數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們。這些老人們讓人心生敬意,在他們身上流淌著一種快樂之源。說來,老人們辛苦了一輩子,坎坷了一生,臨到老年該是享清福的時候。但是他們并沒有停下忙碌的步伐,而是在有生之年盡力發揮夕陽之光。

這些老人們豁達、快樂,在他們的眼中,以往的一切都成了過去,無論是成敗得失、榮辱貴賤、是是非非、對對錯錯,現在都不那么重要了。他們年逾花甲、古稀之年,鬢雖衰,志猶壯,白發未除豪氣在,葉黃猶有傲霜枝,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繼續為社會的進步、周圍群眾的利益操心竭慮。他們是增進人與人之間感情的潤滑劑,是使人快樂的正能量。

潘志明老人發自肺腑地說:“在志愿者工作中,我享受了人生‘三樂’,一是助人為樂,二是奉獻為樂,三是平安為樂。我真心愿意成為志愿者隊伍中的一粒鋪路石,盡己所能,把快樂傳遞給大家。”

潘志明老人的話代表了“夕陽紅”志愿隊所有人的心聲:快樂不必中秋月也明,快樂不必清明花也好。助人為樂,奉獻為樂,自己亦快樂,眾人皆快樂。這就是人生一種快樂的天機,快樂的秘訣。凡是有了助人為樂的好心境,便擁有了快樂的源泉。

但愿天下眾生皆快樂!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臺江》;圖片來源于《福州晚報》,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