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04-26 00:01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蔡天初



鼓樓教育事業

 

蔡天初

 

 

早在1995年,鼓樓成為福州市首家通過省級“兩基”驗收的區縣,并提前六年通過國家“兩基”驗收。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這既是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規律性的概括,同時也是對學校治校方略的指導。那么,鼓樓各級各類學校開拓進取,努力探索,一路走來所呈現出的日新月異的風貌,則堪稱是鼓樓教育巨變最具典型意義的鮮明寫照!

 

    

 

2016年夏天,我走訪了鼓樓區。7月5日,區教育局辦公室給我送來一份資料:“區轄有各級各類學校161所,其中區屬中學兩所、小學28所、幼兒園九所、教師進修學校一所、社區學院一所、特教一所,學生49487人,在職教師2430人。街鎮辦幼兒園11所。區科藝宮、區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中心各一個。民辦教育校園及機構171個。”看得出,鼓樓教育在集聚發展,令人感到振奮。

微信圖片_20240428104258.jpg

     招收過林則徐等福州舉人的福州正誼書院(全然  攝)

7月6日,我在區教育局辦公室,聽取了副區長、教育局局長黃堅瑜對鼓樓教育的詳細介紹。鼓樓教育先后制訂了中長期發展規劃,出臺了《鼓樓區中小學精細化管理評估標準》《鼓樓區名校長管理辦法》《鼓樓區名師工作管理制度》等文件。按照“優質均衡、校校精品”的標準,“學區抱團、資源共享、統一教學、捆綁考核”管理的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微信圖片_20240428180021.jpg

福州鼓樓第一中心小學(畢耕  攝)

——學校布局更趨合理。撤并了一些“小校”“弱校”,將洪光通過置換移址,新建錢塘文博;撤銷道山、三山、鼓三小,新建林則徐小學、溫泉小學;將九彩合并到錢塘,促進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

——校園面貌切實改善。近年籌措資金13億元,完成了31所校園的征地、新建、加固、擴建任務。鼓二、鼓五、錢塘、斗南、湖前、井大、中山、洪山老校面貌煥然一新。

——教育設施不斷完善。高標配現代功能室和教學設備,建立校園網、數字校園區、遠程教育平臺,實現“校校通”,“電子白板”“多媒體互動電視”進教室。

——教育經費保障到位。義務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實現財政撥款“三個增長”。對一般校的學校管理、教學項目資金實行政策傾斜。

——打造優質教學團隊。建立師資均衡配置機制,出臺《鼓樓區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工作意見》《幫扶工作實施方案》《“學區共同體”建設實施意見》《鼓樓區教育系統校際交流實施方案》文件,通過“校際合作、掛職鍛煉、支教帶教、定點指導”,校長、教師輪崗交流。

——加強社區教育建設。全省率先成立“社區學院”,組建終身教育促進委員會,形成以“社區學院、街鎮社區分院、社區分校”為體系的終身教育格局。

黃堅瑜局長的介紹,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針對學校面臨“既要高質量,又要輕負擔;既要均衡化,又要有特色;既要加快發展,又難以一時加大投入;既要引入競爭機制,又不能把不合格教師全部推向社會;既要發展學生的全面素質,又不能忽視考試成績”的現實問題,要求鼓樓“面向全體學生,眼睛盯在辦學質量上,功夫下在管理上,以管理求效益,以效益求質量,以創新求特色,以特色求發展”,創造性地開展辦學工作。

事實上,鼓樓教育正在經歷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追求規模到追求質量的內涵發展轉變,從追求學業成績到追求“核心素養”的科學教育質量觀轉變。先后獲得了眾多全國榮譽稱號:“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兩基工作先進單位”“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研究先進區”“社區教育示范區”“藝術周活動先進區”“陽光體育先進區”。榮獲“福建省教育工作先進區”,高分通過省市“兩項督導”評估考核。

 

   

 

到鼓樓采風,我首站來到旗汛口幼兒園。幼兒園創辦于1952年,園舍去年拆除重建。新校園在陽光照射下,顯得格外美麗。

在校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電子屏幕內“微笑是我們的語言,文明是我們的信念”,走廊樓梯旁“走進孩子的涂鴉世界”的大字。尤其是那墻上“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的標語,讓我倍感親切。

“旗幼”將環境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讓孩子成為環境的主人。“旗幼”把墻面、活動區等創設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并設有自然角、涂鴉區、作品長廊、閱讀區、表演區、活動室,開展小國旗班、文明禮儀、拗九感恩、園運動會、班班歌聲、寶貝自強等活動,讓孩子“在做中學,在玩中樂,在做做玩玩中培養幼兒的健康個性;在做中探索,在玩中長識,在做做玩玩中發展幼兒的多元智能”。

林寧寧園長動情地說:“幼兒園是兼保育與教育于一體的機構。對待孩子要關心、愛心、耐心、細心,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師的關愛,讓每一位家長也能夠放心地把孩子送到我園里來。”

幼兒園樹立起“播種關愛,啟迪未來”“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孩子”的教育理念,以“復歸幼兒的本質,開啟幼兒的心智;弘揚幼兒的個性,放飛幼兒的童心”為辦園宗旨,開拓了幼兒園、家庭、社會三維立體的幼教網絡,成為省首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優質示范性幼兒園,被授予福州市普惠性幼兒園。

多年來,旗汛口幼兒園在教育理念、園所管理、課程建構、教學科研方面,肩負著課改基地的新使命,為“一街鎮一公辦園”,發揮示范幅射作用。在這里,讓大家心有所期,夢有所盼,行有所為,造就了一支強勁的教師隊伍,先后獲得了眾多榮譽稱號:“省優質幼兒園”“省先進幼兒園”“省先進教工之家”“市文明學校”“市巾幗示范崗”“市先進家長學校”。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曾來園視察。

“旗幼”的經驗值得總結。

 

   

 

在鼓二小,有幸結識了林湛校長。特級教師林湛是教育界名人,從事教育事業近四十年,榮獲“教育部國培專家”“教育部中小學校長培訓專家”“全國素質教育模范校長”“福建省十佳少先隊總輔導員”“福建省中小學優秀校長”等多項榮譽。

2016年4月22日,在家門口的省體育中心田徑館舉辦“世界讀書日·圖書展銷會”,我有緣讀到他個人專著《學校文化建設與品牌塑造》。特別是,從他主編的《讓校園文化成為德育課程》,詳盡了解了鼓二小,并得知林湛家庭獲“全國書香之家”,令我對林校長的人格情懷由衷敬仰!

林校長帶我參觀校區。鼓二小不大,我們竟然走了一個多小時,一路上,關于教改、德育、基建、家庭,我們海闊天空地暢談。耳聞目睹,令我對鼓二小取得的成績由衷高興。

現代化的學校首先彰顯科技、綠色與環保。如今,鼓二小具備3D功能的學術報告廳、多媒體功能室,65英寸液晶手寫白板電視進入每一間教室,八米挑高的半沉降式地下室自然采光,200米的懸空跑道,屋頂花園和校園的用水采用地下水循環使用。鼓二小的變化令人感慨。

當然,現代化學校在林湛的腦海里,不是一所只有先進設備的學校,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現代化。林校長說:“鼓二小是一所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學校,對學生而言,是學習的校園,是活動的樂園,是生活的花園,更是溫馨的家園。”“一定要把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變為教育的機會和手段,讓自己和教師的一言一行,讓學校的一磚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都體現出教育理念。”

林湛校長在鼓二小啟動了兩項針對教師的工程,一個是“青教工程”,分四階段培養新教師,讓他們先“學會上課”,然后“上規范課”,繼而“上教研課”,最后“上示范課”;另一個是“青藍工程”,著眼于培養名師,讓他們從區級名師開始,不斷成長,最后走向全國。他認為,素質教育是一所學校發展之魂,是貫穿學校發展的生命線,要用素質教育去凝練一所學校的文化。林校長善于把握教育前沿發展動態,以開闊的教育視野領航鼓二小,發展“禮”的豐富意蘊,注重學生的禮儀教育,營造學生謙虛、恭敬、知書明理的氛圍,構建溫馨的成長環境、和諧的師生關系。鐫刻在鼓二小教學主樓的最顯眼處,“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九個字,成為師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校園價值觀。讓師生在學校中修學問、修品德、修技藝,最終實現“知書、達禮、善藝”的教育目的。組建學校俱樂部,將體藝活動納入學校常規的教育中,達到提高素養目的。

鼓二小的辦學理念“成功成仁、博學博愛、知書達禮,自強不息”,校訓“厚德、博學、自強、至善”,校風“嚴謹、務實、博雅、和諧”,教風“敬業、求真、崇善、睿智”,學風“勤學、慎思、明辨、篤行”,這些內涵成就眼前的輝煌。

 

   

 

錢塘小學的前身為1912年創辦的勤業學堂,早有所聞,有個美好傳說,“古時,有位小吏見附近的孩子,雖求學若渴,卻因家貧無法入學,遂將錢財置于塘邊的荷葉上。那些人家以為這是上天的恩賜,便用這錢財供孩子上學,這地方因此得名錢塘”。1962年,改建錢塘小學。迄今已有百余年辦學歷史。現在錢塘,除學校本部外,還轄有屏北、文博兩分校。學校被認定為首批“省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省重點小學”,連續12屆被評為“省文明學校”,榮獲“全國教研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書法教育示范單位”“全國紅旗大隊”等百余項殊榮,聞名遐邇。

我到錢塘小學已是中午時分,林武校長一年四季不得閑,還在校忙著。區教育局辦公室陳白菱主任向我介紹,林校長先后獲得“中小學優秀校長”“星星火炬獎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2012年,從“實小”調到錢塘小學任校長。陳主任還說,他有句口頭禪:“分數很重要,興趣比分數更重要;成才很重要,成長比成才更重要;成功很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林武向我介紹起校門口寫著“智善”的勵志石。學校提出“智善教育”的辦學理念,力求從做學問與做人兩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既致力發展學生智力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性。在實踐中構建“智善教育”的辦學體系,形成“物質文化夯基礎,制度文化創實效,行為文化樹形象,精神文化增內涵”的發展模式,形成學校善育、教師善教、學生善學的智善校園。

穿行校區,在圖書館門口就見到新貼上的“打開閱讀之窗、叩啟智善之門、潤澤書香童年”標語;南北校區設立以“閱讀經典故事”“踐行智善教育”為主題的“智善墻”,到處都可品讀出校園環境中雅致古樸的文化味道,仿佛聽到每一棟大樓、每一個角落、每一塊石頭都在傳播“智善教育”的理念。林武校長闡釋道,孔子說“智者樂水”,孟子提倡“仁義禮智”,老子說“上善若水”,“智”“善”一直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存在。“智善教育”被確定為錢塘小學的辦學特色,成為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智圓行方止于至善”的校風、“謙恭睿智厚德崇善”的教風、“勤以培智仁以立善”的學風、“個性負責勤業超越”的校訓,也在“智善教育”的框架體系內逐步確立。

在參觀過程中,大家同時感受到錢塘充滿著現代化的氣息。教育教學設施完善,擁有多功能廳、學術報告廳、自動錄播廳、電腦教室、心理咨詢室、音樂室、舞蹈房、美術室、自然實驗室、自然儀器室等專用教室,所有教室通電視、通廣播、通寬帶網絡,滿足課堂教學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要求。據介紹,每周三下午  是錢塘小學的“智選日”,擁有一批用心去愛,用智慧去引導,給孩子一雙飛翔的翅膀的好老師,開設涵蓋口語表達、科學思維、學科素養、藝術修養、身心素質等內容的“智選課程”供學生選擇。如今,錢塘創新有四大家族:“故事家族,開展親子閱讀;墨韻家族,開展書法習作;科普家族,開展科技活動;快樂家族,開展心理輔導”。

當了解了鼓樓的教育歷史,就不能不被那些為“智善教育”而努力的錢塘小學校長和老師所感動了。我帶著興奮和期待的心情,離開了不斷創新中的錢塘。

 

    

 

延安中學創辦于1927年,坐落于市中心南門兜附近,面朝孔廟,背枕朱紫坊。2014年11月28日,法海小學并入后,現為全省唯一的九年一貫制學校。中央領導多次到校調研,其因辦校有特色、教學有特色、學生有特色,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樹立為“全國公民道德建設宣傳典型”。

對于一所建校歷史悠久、學生人數多、教工隊伍龐大、社會關注度較高的學校,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以特色教育推動學校發展,辦人民滿意的學校,成為我采訪的重點。

該校林流明書記回憶,2007年9月25日,她和校長王金石以及57名學生代表聯名致信溫家寶總理,匯報學校師生認真學習了溫總理在北京四中視察時的重要講話,匯報延安中學堅持用革命精神教育學生,學校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等多種形式,開展“做延安人,鑄民族魂”等一系列教育活動,把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貫穿到教學的每個環節,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總理9月30日就作了批示:“希望學校發揚光榮傳統,取得更大進步。”

延安中學在德育教育中,強化兩個特色:“弘揚延安精神,傳承儒家文化”,秉承德育文化理念,追求“文化的德育、互動的德育、體驗的德育、自我完善的德育”。立足學生實際,關注和引導學生的現實生活,倡導德育回歸生活,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因此,德育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德育的實效性也逐步得到提高。全國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優秀成果展中,延安中學獲得特等獎。

學校德育從注重習慣的培養入手,具體做法是,圍繞一個主題,給每一個學生、家長分發德育成長設計的“每月一習慣,出彩延安人”好習慣成長卡。卡中有百條好習慣,學生通過“習慣菜單”,對照自己的薄弱處,與家長討論,為自己選取一項養成“好習慣”意向,在老師、同學的幫促下,堅持記錄每天的習慣養成情況,在點點滴滴的變化中感受到自己越做越好,成為自然而然的行動。“鼓樓少年好習慣推廣計劃”被列為學校德育重點改革項目,向全省推廣。最近,又建立“好習慣專項網站”,創設“好習慣微信公眾號”,開設“好習慣在線”“好習慣百科”等互動專區。同時,聘請家長隊伍中的專家學者為講師團成員,定期舉辦“習慣養成”“親情培養”“學生心理調適”講座,介紹好習慣知識,推送好習慣家教,宣傳好習慣典型。

回眸延安中學一路走來所取得的成績在于黨建工作放在學校工作之首,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建設學習型黨組織。校領導告訴我:“建設學習型黨組織既是加強黨組織自身建設的內在需要,也是學校提高德育質量的必然要求。”學校堅持開展黨員示范課,建立多元化、開放式的學習通道,書記講黨課,校長開講座,黨員名師上示范課。每位黨員每學期開一次優質校級觀摩課,既推動了學校教科研工作的開展,教師在理論修養、思想素質、職業道德方面又得到提升,在辦學質量、學校發展、學校建設方面也取得可喜的成績。高質量德育的投入獲得高質量智育的產出,2004-2016年,學校連續13年中考成績名列市公立校第一名。

延安中學的德育教育實踐是鼓樓教育的一面旗幟。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