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凝心 山鄉巨變
——古田縣新農村建設側記
吳 謹
古田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也是全國著名的食用菌之都、水果之鄉。近年來,隨著中央“三農”政策的貫徹落實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古田縣農村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縣農辦一位朋友的引領下,我先去了卓洋鄉秀峰村。時值“東風不老”的小陽春,車子從城關出發,在寧古線上馳行,一個拐彎后進入了村道。遠近的山丘、田野從車窗前閃過。漫山遍野吹來極新鮮的空氣,陽光普照著正沁發蒼香的秋山草木,不時聞得路邊樹叢中清脆的鳥唱蟲鳴,這感覺,很是愜意。
2004年3月,我被下派駐村宣傳中央一號文件,當時的總體感覺是:農業生產有發展,但缺乏后勁;農民生活水平有提高,但品質偏低;農村建設有進展,但缺乏規劃;農村各項事業不斷推進,但管理不夠規范。
現如今,9年時間過去了,中央的“三農”政策始終在不斷推行,尤其是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后,大量的資金、物資、項目涌向農村,而作為近年來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并獲得“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福建省農業廳2010年授予)榮譽的古田縣,會以什么樣的姿態來展示自己?這個獲得“全國小蘑菇新農村建設百強村”稱號(中國食用菌協會2009年授予)的秀峰村,又將會是什么樣的面貌呢?
“更高、更快、更強”
車子沿村道行駛了約10公里后,來到了村郊。我們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綿延數百米的連片菇棚從遠方的山腳逶迤而來,又轉向直接村頭的房屋群,規模宏大,蔚為壯觀。這數百畝的食用菌廠房已經告訴我,如今的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的生產模式已經形成。
來到村里,我們看到道路寬闊,路邊新居櫛比。村支書余雪仙接待了我們。這位年屆54歲,當了近30年村干部,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省勞動模范等殊榮的支書向我介紹起村情,秀峰村是革命老區村,是全鄉第二大行政村,總人口3000多人,海拔800多米。她還將本村的交通、水、電、人力等情況都告訴了我們。余支書說:秀峰村的發展,多虧了有國家在新農村建設上的好政策、好項目。而在一旁的幾位村民則告訴我們:秀峰的發展,也多虧了有余支書這樣的好干部。
余雪仙最大的特點就是肯想敢做,她長期扎根一線,腳踏實地,帶領全村干群大刀闊斧地把村里的各項事業做大做強。2006年她剛任支書時,正值新農村建設初期,當時在全縣培植首批示范村的規劃里并沒有秀峰村。她主動作為,積極爭取,并帶領全村群眾努力創造條件,幾經周折,終于成功爭取到建設示范村的份額,得到了相應的扶持資金和項目。這些年來,她牢固樹立產業化意識,打破部分群眾“單干”搞生產的傳統思想,通過組織成立反季節、無公害銀耳生產合作社等,組建銀耳專業隊三十多支,帶領村民年生產銀耳、猴頭菇4000多萬袋,年產值7000多萬元,實現生產規模化,管理規范化,有效提高了抗風險能力,村民的收入得到大幅提高。
我們在村里連片的食用菌菇棚中穿行、參觀,險些迷了路呢。余支書告訴我們,如今秀峰村除了主打產業食用菌采取多種經營,每年兼種猴頭菇1000多萬筒,金針菇、杏鮑菇等菌類100多萬筒,產值上億元外,還結合林竹、蔬果、商貿等多種經營,共同推進全村的生產發展。
秀峰村可以看作是古田縣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正是廣大干部群眾解放了思想,創新了思路,才能定位更高;多方推動,形成合力,才讓發展更快;多管齊下,全面發展,才使村經濟實力更強。這種模式和路子,可以算是古田縣新農村建設中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成功范本了,我想,我們是否也可以借用奧運精神“更高、更快、更強”來形容它呢。
“腰包鼓,跳腰鼓”
說起“激情紅橋”,秀峰人的驕傲之情溢于言表,稱這是秀峰最靚麗的一張文化名片。其實,這更是秀峰人幸福生活的寫照。我對“紅橋頭”的了解,始于2009年10月中旬。那天,在古田舉辦的臨水宮陳靖姑真身巡游臺灣起駕儀式上,有支女子腰鼓隊表演得十分精彩。一位50多歲的大姐說:“現在我們的生活好了,全村都富了,有時間更有心情去學跳舞了,這要是在從前,有上頓沒下頓的,哪有心思去跳啊?”站在旁邊的一位大姐笑著幫襯道:“這叫腰包鼓,跳腰鼓!”引得大家都笑開了懷。也就是那次,我知道秀峰還有個她們經常演出的“圣地”——紅橋頭。
“紅橋頭”指的是秀峰村里一座小橋的附近,算是村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每當夜幕降臨時,這里便好戲連臺。歌聲、琴聲、號聲、腰鼓聲和著姑娘們的舞步聲、棋迷們的喝彩聲,匯成了一曲鄉村交響樂。
秀峰村有多家旅館、酒店、超市,有電信、郵政、衛生所等服務機構,更有頗具水準的閩劇團、模特隊、禮儀隊、歌唱隊、舞蹈隊、鼓號樂隊等文藝團隊,還有全市農村唯一的“流動婦女兒童之家”等福利性活動場所,我們不得不發自內心地對秀峰村群眾能在鄉村里過上小城鎮的生活而贊嘆。
秀峰村吸引外流人員返村,外來人口入戶,讓村子的規模不斷擴大,促進了發展的良性循環。
其實,在古田縣像秀峰這樣產業發展、村興農富的村子還有很多,比如正在打造“千畝高優農業示范園區”的卓洋村,食用菌大村永安、前垅村以及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韋端(農業部2012年授予),大橋鎮的沂洋、沽洋村,城東街道的“古田鯉魚溪”廷墩村,鶴塘鎮西洋、后彰村,黃田鎮的雙坑村等等。
近年來古田縣快速推進新農村建設,以產業發展促農民增收成效顯著,2012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176元,在寧德市率先突破萬元大關,位列全省各縣第20位,實現了農民收入大跨越,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水平。
文明看得見,更聽得見
秀峰人注重并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團結合作,互相幫助,和諧共處是對農村干群隊伍的基本要求,也是農村各項事業成功推進的重要保障。秀峰村成立的食用菌生產協會、生產合作社、巾幗科技致富協會以及三十多支銀耳專業隊等,都是村民自覺建立的合作組織,是在生產中體現合作精神與和諧鄉村文明的重要載體。
在村委會我們看到有幾個村干部正在協調解決一起群眾山林糾紛,當事人和村干部一起,說事講理,經過一番調解,矛盾雙方達成相互諒解,糾紛得到初步解決。鄉里分管綜治的余副書記告訴我們,新農村建設以來,鄉村的風氣不斷好轉,縣委、縣政府也在創建和諧新農村方面提出新要求,例如要求在鄉、村兩級建立“群眾問題排解”組織,來解決矛盾糾紛。像這一類的糾紛如果是放在十年前,雙方就很可能會大打出手,甚至造成人員傷亡。但這些年在農村親歷親見的鄉風變化告訴我:文明,已經進入了廣大的鄉村,正在千家萬戶中生根發芽。
在古田的鄉村,我們可以看到人們熱火朝天投入農業生產的畫面,農閑或節日,能看到群眾在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體和學習活動,聽到自編自導的吹拉彈唱聲,抑或是瑯瑯的讀書聲……
走訪完秀峰村,我們要去下一站:城西街道華福新村。我們的車子在不夠寬敞的村道上,遇上了兩部運貨的拖拉機。當我們停車想讓對方先通過時,發現對方已早一步靠邊停車了,農民司機從拖拉機駕駛室探出身子,伸手做了個讓行的手勢,并按了表示讓行的車喇叭。那個讓行的手勢,和那聲讓行的喇叭,就像一個鄉村文明的標記,印入我的心頭,成為溫暖的記憶。
“飛來村”與“飛來厝”
華福新村坐落在城西街道古谷水公路西側,距城關2.6公里。我們到達華福時,已過了中午飯點,但我們絲毫沒有饑餓感,因為我們早已被展現在眼前的美麗村貌所吸引:一片占地上百畝的全新村居,有序地排列著,清一色的城鎮套房樣式,屋舍整齊,街道寬闊,各種設施齊全。即使新村已經被青山綠水所環繞,但設計者仍不忘村落內部的大面積綠化和美化。村子里四處花香鳥語,生機盎然。新矗立在村中的棗坪村文體活動中心前方有一座文化公園,甬道平整連通,花壇、花帶錯落有致,配以休閑長靠椅,新潮款式的路燈,環境亮麗。我們走在寬闊平整的村道上,沐著和煦的陽光,迎著拂面的暖風,心情感到特別的愉悅。
這里原本只是荒山野嶺,這個村子仿佛是從哪個地方突然間飛來平放在這里似的。杭州有個“飛來峰”,而這華福新村也可以稱之為“飛來村”了。
華福新村原為2008年縣政府經過統一規劃, 精心選址,作為棗坪行政村下屬的發生地質災害的坑頭頂自然村整體搬遷的造福工程集中安置點。當時以棗坪村支書陳家微為代表的村“兩委”班子四處奔波,最終爭取到這個整村集體搬遷的項目。新村總投資3000萬元,建設完成后可安置200多戶、1000多人,由于選址好,規劃科學,環境優美,如今已吸引了許多其他自然村的村民入住。目前,華福新村已成為福建省造福工程示范點、省紀委扶貧掛點村、省海西魅力鄉村和古田縣高標準、高起點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
我忽然想起前一段時間,一位農民朋友要我陪他回山村老家,幫他拍攝他與因地質災害而毀壞的破宅的合影。他告訴我:現在政府的政策好啊,有造福工程搬遷補助款項目,我拍照是為了提供事實證明,到時有了這些補助,我就能順利地搬到鎮上的新居去了。我想,這新居不就是受災農民得到的“飛來之厝”嗎?
據了解,近年來全縣共投入建設資金3.8億元,造就“飛來村”40余個,萬余人得到“飛來厝”的政府補助。據了解,僅2013年古田縣就已投入1億多元,成功打造了14個“村莊秀美、環境優美、生活甜美、身心健美、社會和美”的宜居、宜業、宜憩、宜游的“美麗鄉村”。
理事會,會理事
參觀完華福新村,我們前往水口鎮走訪連體的“美麗鄉村”:溪嵐村和灣口村。
我對這兩個村有著很深的印象,緣于溪嵐被評為全省第一名的臍橙品牌“古水金鐘”(福建省農業廳2010年評定)和灣口的招牌食品“魚丸”。這兩村位于閩江中游316國道邊,都是國家“八五”重點工程水口水電站建設的重點淹遷村。兩村共同形成一個半島,伸入閩江庫灣,兩村之間的界線僅為一條滴水溝或一堵墻,一條弧形的水泥路迂回于半島邊緣。
走進依山傍水的溪嵐、灣口,遠眺滿眼青山秀水,美不勝收,近觀則綠樹紅花奪目,相映成趣。園中碩果累累,水里魚蝦歡騰。更見百姓安居樂業,村民笑語歡聲,處處呈現出生機蓬勃、文明祥和的新氣象。
這兩個村都是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共有3000多人口,由于兩村同在一個半島上,大家在生產上合作,生活中共處,長期以來已經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共同體。去年,縣委吳達金書記掛點溪嵐村后,水口還成立了溪嵐、灣口“兩村一體整村推進”項目指揮部,鎮三套班子主要領導分別兼任正副指揮長。目前,該項目已投入2000多萬元用于建設。在推進項目的同時,他們還引進技術、人才,他們請福州規劃院、集美大學的專家團隊對村子建設進行規劃設計,請市委辦經濟學專家江明融博士進行、科學發展的宏觀分析與指導等。
溪嵐、灣口村的水產養殖業、林業、水果種植業都已頗具規模,群眾的生活也相當富裕。我想,有了這兩村固有的區位、政策、資源、人文等優勢,加以各級領導的關懷與支持,項目的實施工作一定能取得成功,鄉村也一定會變得更加美麗。
而這兩個村更令我關注的是他們在民主管理上的特色。溪嵐、灣口兩村的主干,高度重視民主建設,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健全和落實議事、辦事公開等管理制度,并長期堅持貫徹執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兩村一體整村推進”項目有不少比較大的工程,如“85”平臺險情治理、道路與邊坡建設、景觀綠化、供電線路改造工程等,每一個都是百萬元以上的項目。為了確保工程招投標的陽光操作,確保工程能保質保量地完成進度,防止偷工減料等問題,兩村“兩委”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對工程實施全程民主管理,兩個村都成立了“項目理事會”,成員深入工程招投標、施工、驗收等各個環節,充分發揮參與、監督、管理的作用。
負責項目現場指揮的鎮人大池主席告訴我們:溪嵐、灣口兩村的項目理事會成員共有12人,他們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黨員、村民代表等組成,有了他們的參與,群眾的工作好做了,工程質量也得到了保證。
通過民主管理,不僅有力促進了村“兩委”各項工作順利開展,而且呈現黨組織聚人心、村干部得人心的氛圍,大大改善了干群關系,使鄉村更加和諧,鄉風更加文明。僅溪嵐村近年來就獲得了“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基層群眾自治示范村”(中國計劃生育協會2010年授予)、“市第十屆文明村”、“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古田縣長期堅持開展農村黨建工作,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大力推行農村“五要”工程,即:村里的事村民要知道、要參與、要做主、要監督、要滿意,倡導基層干部在工作中遵循“小事通氣、大事商量、陽光操作、民主監督”的原則,增加村務公開透明度,強化民主管理和監督機制,取得了明顯成效,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有力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健康、和諧、穩定發展。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古田》;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