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枝 獨 秀
——記政和竹藝
何 英
說到竹,人們便會想起北宋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的千古絕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千百年來,人們對竹賦予了不一般的中國傳統文化含義。歷代文人墨客認為,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未出土時先有節,及凌云處尚虛心”,有君子之風;竹子四季常青,象征著頑強的生命、青春永駐;竹子空心,代表虛懷若谷的品格;竹枝彎而不折,是柔中有剛的做人原則;竹生而有節節節必露,則是高風亮節的象征;竹的挺拔灑脫、正直清高、清秀俊逸,是中國文人的人格追求……
據史料記載,中國人最早對竹的情結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之后,竹從一種文化意義演變到了一種民俗的意象,如“竹報平安”,就是逢年過節常用來祝福平安吉祥的名言。
在政和走到街頭巷尾,人們也在津津樂道地數說著本地的竹,是如何從傳統的生產生活用竹,發展到今天走遍中國、走向世界的竹藝,并成為著名的“中國竹藝城”。
傳 統 竹 具
在傳統上,政和人民就喜好在山上種竹。聰明的政和人民,祖祖輩輩都用竹制作各式各樣的生產生活用具,如農事竹籮、竹筐、竹籃等,捕魚用的魚籪、魚罩、魚籠等,交通運輸用的竹扁擔、竹杠、竹橋等,生活用的竹椅、飯桌蓋、竹茶桶等等。在民間,人們種竹除了用竹制作民間生產生活用具以外,還在春季里挖竹筍制白筍干,冬季里挖冬筍。
改革開放后,政和人除了利用山上的竹制作傳統的各式各樣生產生活用品和新型的工藝品,竹的品種也從比較單一的毛竹、苦竹、石竹發展到毛竹、雷竹、紅殼竹、福建酸竹、苦竹、石竹等27個品種。制作的竹制工藝品也從過去單一的農事生產用品,發展到生產生活用品中的茶具、餐具、家具、燈具、竹炭、竹工藝品等六大系列、三千多個品種。不僅成為政和人民生產生活中離不開的用具,而且制作的竹制工藝產品遍及全國,遠銷東南亞、歐美等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今,政和全縣擁有竹加工企業260多家,共有5萬人從事竹產業。政和縣把竹產業作為農民致富的優勢產業來抓,下大功夫建立竹類資源綜合開發格局,2017年預計全年竹產業產值超過38億元,稅收可達3500萬元。2010年5月獲得中國林產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竹具工藝城”稱號。
管中窺豹,略見一斑。祥福竹茶具和寶菱燈飾就是政和眾多產業中的代表。
敢為人先的祥福竹茶具
父子兩代的艱辛敢為。專業從事竹茶具工藝的福建省祥福工藝有限公司,是由“80后”的年輕人創辦的民營企業。他的企業從家庭作坊、搬進東平農場、進駐政和工業區到在廈門設立分機構發展而來,不僅是“80后”年輕人創業敢為人先的典型,而且充滿了父子兩代人發展中艱辛的敢為。
1981年7月出生的楊忠,他父親楊上和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出生的,在五兄妹中就他從小學得一手木工手藝,靠著木工手藝給自己的小家庭帶來了較為豐厚的經濟回報。
20世紀70年代,楊上和在社辦企業工作。改革開放后,社辦企業倒閉,楊上和想自己辦廠,東借西湊到兩萬元資金,購置了幾臺破舊鋸床、鉆床等加工設備,在家中辦起了木器廠,雇了幾名工人開始加工鐵錘柄等。為了工廠能順利運轉,他四處攬活,靠著年紀輕、腦子活、虛心請教和質量可靠、為人誠實守信的秉性,創業伊始就小有收獲。
1998年,正值叛逆年齡的楊忠,因為生活在相對優越的家庭環境中,不喜歡念書,初中畢業后沒有考上高中,輟學后到外地的一家企業去打工。可僅做了幾個月,他就不干了,回到家鄉成為“無業游民”。這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父親楊上和的工廠也因缺乏科技含量而倒閉,只好和兄弟姊妹一起種香菇謀生。
一次,父親楊上和在朋友處得知做茶夾子很掙錢,便想方設法拿到了一個。回家后的楊上和,扔下飯碗就自己一人躲在房間里啄磨。在他這個當地人公認小有名氣的木工師傅的眼中,手上這個小小的茶夾子再簡單不過了,兩小片木頭粘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時下城里人喝茶的時髦用具,這比起自己幾十年來所做的家具,鑿一個榫頭就得花多少心思。做這小小的茶夾子簡單是大巫見小巫了,便反復地研究起這個小玩藝來,家人都說他是被這小小的茶夾子給迷住了。
啄磨來啄磨去,楊上和總是想不出如何才能將這兩片小木片粘合在一起。于是,他想了一個最簡單的想法:到福州生產這種產品的工廠去學。
主意打定后,他便以打工的名義到福州進了一家生產這種產品的工廠。工廠老板看到來了一位真正的木工師傅,二話不說就收他并開出了在當時是廠里最高的工資即每月900元的報酬。他就踏踏實實地在這里打工,不過在內心深處卻非常明確自己是來偷學技術的,便緊盯做茶夾子的每一個關鍵點。不到一個月,他學到技術后就不告而別“跑路”回家了,也放棄了那辛苦工作了一個月的工錢。
回家后的楊上和,白天仍舊和兄妹們一起去種香菇,晚上就躲在自己樓下的雜物房間里稍稍地試著做茶夾子。就這樣,他的茶夾子夢想開始了。很快茶夾子就做成了,他就開始大規模地做茶夾子的粗坯,那磨光和粘合的簡單工藝就請村子里的婦女幫忙。這時,父親看到兒子在家里游手好閑,就按中國農家的傳統習慣,把楊忠叫在身邊幫著打下手。
不久,一批批的茶夾子生產出來了。但是如何讓產品走向市場,卻成了楊上和的心病。他又是用農村人最原始的方法,請人用麻袋裝著由班車輾轉托運到廣州去銷售。產品到了廣州,銷售人員反饋說,只能寄在茶葉店代售,年底結算。從沒有跑過大市場的楊上和不僅相信了代銷員,而且在慢慢地加大投資。沒想到,一段時間后,這位銷售員不守信義,卷著他的全部辛苦錢跑路了,而且卷走的幾乎是楊上和的全部心血。
這時的楊上和雖然非常憤怒,但是他沒有被擊倒,下決心在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繼續從頭再來。從頭再來的楊上和,又是借錢日夜不停做著茶夾子夢。只不過他吸取了教訓,待又做好一批茶夾子后,帶著兒子楊忠背著產品到廣州芳村茶葉茶具交易市場去,一家一家地到茶葉店去推銷自己手工做的茶夾子。他們先是求商家代賣,答應等他們貨全部賣出去后,再去收貨款。這時的楊忠深切地體會到,父子倆在產品銷售的道路上艱難地爬行。而且,常常是背著滿滿的一麻袋產品,求東家跑西家,還受貨商的冷眼。待麻袋里的貨全部推銷出去后,父子倆馬上動身回政和。當時,十幾歲的楊忠多么期望父親能帶自己在廣州這大城市街頭玩一玩,哪怕是僅半天也行。可是,父親沒有答應。
慢慢地,靠著父子兩代的勤奮、誠信,茶夾子的銷路打開了,他們繼續信心滿滿地在這條商道上艱難地前行。不久,終于收到了浸滿父子倆心血的代銷款。父子倆都高興極了,這時父親才帶著兒子在廣州街頭轉了一圈。
后來,楊忠有了女朋友,志趣相投的女友便和楊忠一起在廣州商業的街頭奮斗,有時在烈日炎炎下口舌干燥,多么希望買一瓶冰水解渴,可一看到身邊麻袋里尚未銷售的產品,就非常吝惜,一分錢也不愿意多花。
2004年末,楊上和在自身積累資金遠遠滿足不了發展需求時,與家族協商共同集資,并向縣國有資產管理局租用原東平勞改監獄房子26畝作為廠房,新購置各類竹加工設備且創辦并注冊“政和縣祥和竹木工藝品有限公司”。在不斷刻苦鉆研技術、工藝的同時,楊忠一直在參與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憑著合理的價格、良好的信譽,公司業務量蒸蒸日上,短短幾年間產值翻了翻,銷售超千萬。
這時期,楊忠一直跟著父親身邊努力打造著家庭企業。在銷售中,志存高遠、敢為人先的楊忠又捕捉到商機,他在廣州市場了解到,市場銷售茶葉的商家挺多,但是給茶葉做配套產品的很少,尤其了解到浙江的商家開始有人用竹做外出隨身攜帶非常方便的旅行茶具,在社會上有極大的需求,廣州芳村茶葉茶具交易市場上竟沒有貨,他就給父親提議馬上改做竹茶具。
聰明的父親接受了兒子的建議,馬上在本地進來已加工好的竹片,從“茶道四君子”的茶夾、茶針、茶匙、茶筒做起。貨發到廣州后,果然市場前景非常好,便開始大規模地生產茶具。這時,楊忠又向父親建議,把懂得電工知識的姑丈朱盛灼請來加盟。父親又接受了。朱盛灼加盟后,楊忠又建議自己回家和姑丈一起負責產品的設計和生產,由父親負責廣州的銷售和收款。
緊接著,楊忠和姑丈一起又將茶道從“四君子”發展做成“六君子”即茶夾、茶針、茶匙、茶筒、茶漏、茶勺。產品在廣州的市場銷售非常好。這時,楊忠又建議調整父子倆的分工,父親和姑丈在家里負責生產,自己在廣州負責銷售。父親又接受了楊忠的建議。
后來,楊忠在和父親一起生產的過程中,用年輕人的思維指導著自己,不斷提出敢為人先的新理念。在不知不覺中,楊忠就覺得自己和父親在生產和管理過程中,都有了些許的差別,就產生了自己單獨創業的念頭。
兒子獨立創業路。2009年初楊忠把自己的想法如實地告訴父親后,父親非常支持。4月便申請在城關二級路工業園區,和姑丈創辦占地面積32畝、建筑面積21800平方米、注冊資金2500萬元的福建省祥福工藝有限公司,專業從事竹茶具研發、生產、銷售一體的綜合性企業,生產竹茶具。
企業起步后,楊忠提出致立于“搏工藝、搏品質”,遵循“正心、有節、執著、進取”以竹治器的企業理念,實施以質量求生存、以創新求發展、以品牌促效益的經營戰略,注重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相結合,很快又發展生產竹家具、竹展具、竹制工藝品,并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和詮釋淵遠的中國茶道,把握著竹茶具領域的新趨勢,并注冊“祥福”品牌竹茶具、茶道、竹木制品禮盒等系列產品,嚴格執行ISO9001:2008國際質量體系管理、ISO14000:2004環境管理體系、OHSAS18000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公司組織機構明確,形成合理高效的內部運行機制。產品質量控制執行公司主導制定的福建省竹茶盤地方標準DB35/T1070-2010,為產品質量安全控制、出廠、銷售及市場抽檢提供了標準及依據,成為國內最大竹茶盤加工生產企業。
2016年,在廈門注冊成立度蘆傳媒有限公司,專門負責產品的設計開發,將生產和研發分開。
如今的祥福公司,年產各種竹制品210多萬件,現有員工284人,產品暢銷全國33個省市。產品研發創新能力位居行業前列,其中有發明3件、實用新型8件、外觀專利36件,共計47件專利。申請成功產品版權9項,祥福竹茶盤產品獲得福建省名牌,“祥福”商標獲得福建省著名商標。2015年獲得福建省科技型企業、福建省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南平市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南平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南平市級工業設計中心,“祥福牌”竹茶具2015年榮獲中國茶具十大品牌第三名。被認定為2016年省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2017年4月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敢為人先的市場總監。羅劍輝,四川省人,1979年出生,家有一個弟弟。父親1951年出生,應征入伍后到了鐵道兵部隊。后來,在參加了衡南鐵路(即江西衡峰到南平)建設后,部隊成建制轉業到地方,他父親便一直在鐵路工作。
1997年,就在羅劍輝從高一升到高二時,父親得知單位有內招的消息,就讓他來江西衡峰參加內招。結果曾立志考大學的羅劍輝,在參加內招考試時,卻沒有考上,遭到父親的一頓責罵。
后來,在父親的關照下,他又得到機會成為鐵路的合同制工人。可是,一心想自己謀劃人生的年輕人,老覺得在父親的眼皮下工作不舒服。在鐵路“游蕩”了兩年后,一次和父親斗嘴便聽從朋友的唆使,不告而別賭氣跑到福建武夷山打工,決心靠自己的能力來養活自己。
在武夷山,羅劍輝經朋友的朋友介紹,在一個勞務中介公司報名。說到這里,羅劍輝略帶心酸地說,當年在武夷山,身上沒有幾個錢,但中介公司一看自己是外地人,就說報名費要50元,而本地人只收25元。他咬咬牙,從不多錢的口袋里掏出了50元。這時才想到,在父親身邊有人遮著真好。可是,人生已經開弓沒有回頭箭了。因此,他在內心深處囑咐自己一定要好好干。終于落腳在一家臺灣游人投資的來料加工、生產小玩具的竹木加工廠,從事來料加工的設計。他就跟著師傅邊做邊學,靠著自己的勤奮、誠實,深得師傅和老板的賞識,一干就好幾年。后來,這家企業因管理不好倒閉了。
2010年,羅劍輝經朋友介紹來到“祥福”,繼續從事產品的設計。公司領導覺得他設計的理念和管理能力較強,慢慢地賦予他為公司的產品總監。用羅劍輝的話說,自己在“祥福”主要是從事企業的戰略規劃、市場需求、客戶需要。
擔任總監后的羅劍輝對工作更加投入,他領導的生產設計部門,每年設計生產的新產品達三四十個。他介紹說:別看現在的“祥福”新產品不斷,展廳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新產品,但是每一項產品的問世,都是從立項、平面設計、打樣、定樣、生產等程序,不知企業多少員工付出了心血。
寶菱燈飾一枝秀
福建省寶菱燈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進財,1976年4月出生。13歲那年,小學畢業后便輟學在家。
輟學后的楊進財,因家庭生活困難身子特別單薄。由于父親身體欠佳缺失勞動力,全家六口人生活全靠他母親一人支撐。在那艱苦的家庭生活中,懂事的楊進財為了減輕家庭負擔,虛歲15歲那年毅然獨身走上了農村少年的學徒道路,到浙江文成縣一位木工師傅那里拜師學藝三年。由于誠實、勤奮又充滿愛心,得到師傅的寵愛。
學徒畢業,他回到家鄉當起了木工師傅,天天上門去給人做結婚用的家具。1996年經過幾年木工生涯的積累,他成了當時最時髦的青年人:買了一輛摩托車、BB機,找了對象還隆重地舉行了定親儀式。辦完這些大事之后,身上還結余4.8萬元,機靈一動便在縣城買了一套房子。人們向他投來羨慕的目光后,許多家長都將兒子送到他身邊學藝,他便成了許多徒弟的師傅。
1998年,生活的道路考驗著楊進財,岳母逝世、女朋友住院,生活的重擔像一座大山毫不留情地壓了過來,他又只好選擇外出到浙江去打工。
在勤奮的打工過程中,他雖然博得老板的賞識,但是他處處感到如果自己一生都在替別人打工是沒有出路的。于是,他就時時事事注意觀察,為自己尋找合適的機會。幾年的打工積累,2004年他又回到老家投資辦家具廠。遺憾的是,這次辦家具廠,不僅沒有給他帶來利潤,甚至連本都被虧掉了。
心灰意冷之后,他又跑到浙江慶元縣給工藝廠打工。這時的他,在打工的過程中,又時時警醒自己:這條打工之路是沒有希望的人生之路,一定要為自己創辦一家企業,讓自己給自己打工。于是,在工作中他特別勤奮、虛心好學。
一次,工余時間他在街上轉悠,發現有一位竹藝師傅編織的竹藝燈具特別好看,便駐足認真觀看。看著看著,有點入迷了,收工之余只要有那么一點點喘息的機會,就跑到那去聊天并動手幫助做做。那師傅覺得這位年輕人的手很巧,而且不像別人是來為了掙另一份工資,就有意識地勸他來加盟。楊進財只是笑笑說:“我反正工余時間沒有事,坐在那喝茶聊天是玩,來您這動動手也是玩。”
很快,他就下決心卷起鋪蓋回老家創業。在征得父母親的同意后,利用家里的一間空木房,自己潛心鉆研、設計并親手制作,從事竹藝燈飾的開發。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鉆研,一個個不同造型的竹藝燈籠展現在當地眾人面前,深受人們的喜愛。從此,楊進財看到了竹藝燈飾的前景,也看到了自己人生奮斗的希望。
2006年初,楊進財在親朋好友處,七湊八湊借到三萬元,投資辦起了福建省寶菱燈飾有限公司。都說辦廠容易起步難,楊進財告訴我們,從2006到2009年,是他的寶菱燈飾企業最困難的時期。當時,人們的觀念不接受竹藝燈飾,產品投放市場后幾乎無人問津。
了解到市場行情后,楊進財就暗暗地鼓勵自己,只要自己的產品新穎,市場總有接受的那一天。2010年以后,他制作的竹藝燈具慢慢地有了市場。
接下來,寶菱燈飾大力發掘民間手工藝,結合現代加工工藝,產品獨具匠心、個性鮮明、環保樸素、自然大方,有著濃郁的中國文化底蘊和民族韻味。在產品研發、設計過程中,著重體現造型、人性化和美學設計,努力節約資料,將一根毛竹的附加值提高到七八百元。公司成立至今,有員工一百多人,逐年生產銷售額以20%提升,2016年年產值達2014萬元,產品擴展到五大系列,年生產各種竹制燈具三十多萬件,產品銷售從國內促銷到日韓、東南亞等十多個國家。
寶菱燈飾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始終不忘回饋社會,盡最大努力幫助農村的貧困戶和殘疾人。幾年來,利用“公司+農戶”的模式,發展了一百七十多戶農戶加入產業,其中有二十戶屬于建檔產卡貧難戶、三戶殘疾戶,讓貧困戶和殘疾人在家實行計件報酬,每月收入兩三千元。貧困戶林女士,幾年前丈夫不幸身亡,家中無依無靠,她身邊還帶著一男孩自己又患尿毒癥重病。正當她面臨極度困境時,2013年3月楊進財吸收她到廠部務工,分配給她一套住房,還幫她把孩子就近送去上學。如今她母子生活有依靠,心里十分開心。
寶菱燈飾的發展,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楊進財2014年被政和縣人民政府授予“政和縣勞動模范”;2017年6月,被南平市委宣傳部、總工會、文明辦、科協等七家單位聯合組織的評選活動中,獲得“閩北工匠”稱號。產品在廈門、深圳、永安以及國外日本參展競賽評比中,多項款式燈具獲得金獎、銀獎。
我們期待著政和竹藝一枝獨秀,秀出政和千年的文化傳統,秀出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政和》;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