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09-06 00:04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黃錦萍



耳聾伯元宵  聽見好口碑

 

黃錦萍

 

 

一個百年“老字號”品牌,緣于一個耳聾的老人。老人名叫林桂芳,但很少有人知道耳聾伯的真名,只知道耳聾伯做的元宵好吃,有嚼勁,不粘牙,一碗六粒,當點心吃剛剛好,價格比一塊漢堡包還便宜。吃貨們認定耳聾伯元宵,這一吃就吃了100多年,至今仍割舍不下,仍覺得好吃。

耳聾伯元宵究竟藏著怎樣的奧秘,讓老福州人念念不忘,以至于歸國老華僑一下飛機就找耳聾伯元宵吃?難道耳聾伯的元宵里包著濃濃的鄉愁?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值2016年中秋佳節,百年老鋪耳聾伯元宵索性把柜臺搬到了長樂國際機場,為回鄉過節的海內外旅客和僑胞端上一碗碗熱乎乎的耳聾伯元宵,讓吃客們吃在嘴里,暖在心里。當你看到推著行李箱的旅客排著長隊,等著吃免費提供的耳聾伯元宵時,你就知道元宵的情意遠遠超過了“吃”。

 

聽見好口碑

 

耳聾伯的耳朵從什么時候開始聾的,誰也說不清楚。據他的兒子林英德說,父親小時候耳朵就聽不見,聽別人說話常常要挨得很近,像孫悟空那樣把手掌擋在耳朵旁才能聽得見。但身體有缺陷的人往往很聰明,父親的才能全體現在做 粿上,好像根本不用學。不管是做元宵、湯圓、白丸子,還是做芝麻 、年糕,甚至是清明節吃的菠菠粿,父親都做得很好。父親雖然耳朵聾,但誰要豎起大拇指夸他的元宵做得好,他準能聽得見。這正是耳聾者的妙處,想聽的話就聽,不想聽的話,即使聽見了,也裝著沒聽見。

走進臺江區蒼霞新城的老字號元宵店,古色古香的店面很是醒目,屋檐上翹著久遠的年代,鋪著的青瓦把我們帶入清光緒年間,大紅柱子支撐著一個百年老店,長方形黑漆招牌上,呈現著“百年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耳聾伯元宵”的字樣。店面不大,剛進門就看見左邊圍著一小間煮元宵的“廚房”,右邊則擺著一長溜餐桌。在臺江寸土寸金的土地上,能擁有這樣一間小小的店面已經很不錯了。剛一坐定,店老板林英德就要給我煮元宵。我說,元宵是肯定要吃的,但不是現在,我們先聊聊。

問起祖上是什么時候開始做元宵的,耳聾伯元宵第三代傳人林英德說:“我爺爺林炳祥手上已經開始做了,但那個時候可能還不太出名。到了我父親也就是現在的耳聾伯手上,元宵已經做得很好了。始創于光緒年間的耳聾伯元宵,在創立之初并沒有店面。當時,元宵是福州老百姓觀看閩劇時最愛吃的小點心,耳聾伯便跟著戲班子肩挑擔賣,走街串巷。閩劇戲班去長樂唱戲,他就跟去長樂賣元宵;去福清唱戲,他就跟去福清賣元宵。福州話把這叫作‘賣戲坪下生意’。閩劇團那幾個老板都愛吃元宵,吃著吃著都成了我父親的好朋友。好口碑是口口相傳的。你的元宵好吃,大家就都來吃,就這樣,耳聾伯元宵的名氣漸漸地在坊間傳揚開來。”

林英德說,1960年,耳聾伯元宵的攤子就在解放大橋頭,安遠路口??灯ば瑥S門邊,對面是福聚樓,這邊是南洋樓,都是當年的標志性建筑,老福州人沒有不知道的。每天下午一兩點在這里擺攤,攤擺好,火起好,湯燒好,趕快開始做元宵。新中國成立前,福州人窮,可以吃的東西少,點心之類的更是稀有。那時候攤子小,客人都是拿著碗排隊等著,看著鍋里元宵浮起來了,馬上就把碗遞過去裝,生怕遞慢了元宵賣完了,也有鄰里自己帶碗打包回家吃的。1963年,就獲得福州市工商局頒發的“耳聾伯名牌元宵”殊榮。沉沉浮浮的元宵,吃出福州城的一段往事。解放大橋邊上的耳聾伯元宵攤子,就像一幅生動的市井畫,成為老福州人的深刻記憶。

讓我為你梳理一下耳聾伯元宵制作技藝的歷史淵源。創始人林炳祥生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從事元宵丸制作30余年。第二代傳人林桂芳生于1908年,綽號耳聾伯,15歲時就自立門戶創立耳聾伯元宵品牌。1955年,耳聾伯元宵并入福州市食品公司,林桂芳成為主要技術員,專業指導 粿類食品生產。1966年林桂芳辭職回家,恢復加工元宵丸并沿街叫賣至1978年。改革開放后,72歲的林桂芳向工商局申請開辦耳聾伯元宵丸小吃店。1980年,25歲的兒子林英德以耳聾伯元宵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的身份接手。為保證耳聾伯元宵技藝不丟失,林英德未雨綢繆,于2011年傳給了1985年出生的第四代傳承人林威。林威是耳聾伯的孫子。2014年耳聾伯元宵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耳聾伯元宵的繼承者做了一件非常聰明的事:2008年,林英德將“林桂芳名牌元宵丸”注冊為永久性商標。商標上的標志就是耳聾伯的真人頭像,一個很不起眼的老頭,一張永遠不會欺負人的老實人的臉,一對長得很大的“招風耳”。也就是這一對聽不見聲音的耳朵,為“耳聾伯元宵”創造了無盡的財富,福佑著子子孫孫。

 

小元宵真功夫

 

一種手藝傳承百年延續至今,一定有其生存的理由。一碗元宵吃過百年還能吃出清光緒年間的味道,沒有“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的工匠精神,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別小看了這一粒小小的元宵丸,每一粒都包出一樣大小,而且有嚼勁不粘牙,這就是真功夫了。元宵的皮不能太軟也不能太硬,太軟吃了粘牙,太硬肯定不好吃。老福州人記憶中的耳聾伯元宵是有彈性的,只有老藝人才會掌握這種力道。元宵丸以濕米粉為皮,這就是福州話說的“粞”,這濕米粉是把七份糯米、三份粳米相混合,水浸后研磨而成。米要磨得很細變成米漿,儲于米袋中,壓干成為“粞”,叫“生粞”,再用一些生粞在開水中煮熟,使之變“熟粞”。將生熟粞混合研揉,達到不干不軟,不粘手,用手捏可成形且不裂開才算符合標準。然后以粞搓成小團,用右手的拇指與食指旋轉著捏出小袋形,而后用小筷夾上肉餡填入袋中,袋口對壓再一折,形似小木魚,元宵丸就包成了。這一工藝關鍵在于糯米、粳米配搭適當,米粞太軟,元宵丸一煮就不成丸了,太硬則不爽口。所以,米細磨,粞揉透,是元宵丸入口不粘齒的關鍵。這些程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必須將工匠精神發揮到極致。

耳聾伯元宵第三代傳人林英德一邊為我現場表演包元宵,一邊說起小時候學做元宵的事。他說,五六歲時就看著父親做元宵,天天看,天天學,硬看都看會了。小時候覺得搓米漿很好玩,捏成一團,搓成圓球摁在鼻子上,就像戲里演的小丑模樣。就在玩著捏團的時候,不知不覺已經和元宵分不開了。像我的孫子現在也是這樣,他不懂事,但一來到店里就搓著米漿玩,搓著搓著,說不定哪天就能繼承家業了。這或許就是家族遺傳,耳濡目染中已經醞釀著傳承。

元宵原本是節令食品,但在老福州卻成為一道日常美食。老一輩福州人對元宵的味道也十分講究,耳聾伯自然要對元宵的口感特別下功夫。林英德說,好的元宵要皮肉分離,煮出來要“脫核”。這其中的奧秘就在于所選肉餡的肉質。肉餡要選用豬腿肉,而且是后腿肉。后腿肉比前腿肉膠質多,因為運動多了,肉彈性就強。好的肉煮出來抱團,膠質多,不容易散。

采訪當中時不時有顧客進店吃元宵,吃了還要買幾袋帶走。林英德覺得必須讓我親口品嘗一下耳聾伯元宵的味道,那樣比介紹更富有質感。已臨近中午,肚子確實有些餓了,林英德親自下廚為我煮了三個元宵。熱乎乎的三個元宵就像他三個小小的心愿:繼承、發揚、光大。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元宵,有彈性,皮肉分離,湯汁晶瑩剔透,有淡淡的醬香味,香而不膩,口感好。這是正宗的福州人記憶中的元宵味道,它不愧為百年老店。很多小吃店會做很多菜,但耳聾伯元宵店只煮一碗元宵就征服了福州人的味蕾,了不得。

 

品牌創造價值

 

我的面前坐著兩代耳聾伯元宵傳承人。父親林英德是50后,兒子林威是80后。我們在做一道算術題,以他們的手藝,1分鐘包4粒元宵,每天包3個小時就720粒,林英德包了50多年元宵,至少是兩億粒,可以堆成一座好大好大的元宵山。林威用計算器算了算,嚇了一跳,足足300噸重!父子倆就是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包著元宵,靠著耳聾伯元宵品牌,買了房子、車子、店面,養活著一大家子,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林威回憶起2014年在福州三坊七巷林則徐小學斜對面開第二家分店時的情形,仍然激動不已。林威說,開業那天吸引了好多外地游客和耳聾伯元宵的新老粉絲,小小店面被圍得水泄不通,人山人海,門口排著長隊等著吃耳聾伯元宵,很多顧客手捧一次性紙碗站在街邊品嘗,吃了一碗又一碗,最多的一個人居然吃了七碗,連說好吃。看到這樣的場面,林威覺得祖宗留下來的家業果然是一座金山,因此倍加珍惜,也真切地感受到肩上挑著傳承的責任。

林威打扮得很時尚,精心做的發型,很潮的T恤衫,說話中夾著網絡語言,一問才知道原來是“文藝青年”。林威喜歡唱福州話歌曲,曾經在福州東泰禾廣場和一群年輕人拍過《齊齊走》的福州話音樂電視,很青春,滿滿的正能量。這么新潮的店老板一定有很多經營的新思路,林威想借助互聯網的傳播力量,讓這家歷經風雨的百年老店吸引更多人的眼球,讓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不僅在店里吃,臨走時還要把耳聾伯元宵帶走。林威說,現在年輕人知道漢堡包吃多了對身體不好,已經有不少80后90后年輕人慕名而來,吃上一碗老字號元宵,嘗嘗老福州的味道。我現在也學會了用福州話和吃了幾十年元宵的老食客嘮幾句家常。許多回鄉探親的華僑常常到店里來買元宵,不僅是捎走一份帶著鄉愁的兒時記憶,而且還要讓海外的鄉親也能吃上正宗的耳聾伯元宵。

林威說,耳聾伯元宵經過百年依然受到大家的歡迎,最重要的是我們一直堅持品質。隨著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原來傳統的純手工操作已經跟不上步伐。我父親經過長時間的實踐研究,將其中包餡搓圓的步驟改用機器代替,產量顯著增加,但并不影響口感。相反,原先人工搓的皮厚薄不均,使用機器就解決了這一問題。機械操作也并非易事,我父親根據幾十年做元宵的經驗和手藝,調試出最適合的頻率,這個也成為耳聾伯傳承技藝中的重要一項。時代在進步在發展,我們也應該不斷創新,適合現代人的口味。耳聾伯元宵的制勝法寶還在于原材料的優選、對工藝的一絲不茍,以及堅持無添加任何防腐劑。

這是福州老百姓公認的百年老字號品牌,也是無數市民在春節、元宵節必不可少的美食。這是幾代傳承人共同堅持、長期摸索和智慧的結晶。從最初肩挑叫賣、走街串巷到現在擁有三家店面,從最初的純手工制作到現在半手工半機械化生產,從最初一個人的技藝到現在家族式的傳承,耳聾伯元宵品牌已歷經百年,也在與時俱進。林英德還是有憂患意識的,他說耳聾伯元宵品牌已歷經百年,但是誰也不能保證,再過百年還能長盛不衰。耳聾伯品牌的核心價值就是產品。做元宵是一門手藝,不管未來機械化如何進步,我一直堅信這一點。手藝人創新是給自己留后路,因為總會遇到瓶頸,只有突破求新才能有更大的發展。時代在進步,不管你怎么做,但品質不能變。耳聾伯搬家搬了好幾次,搬到哪里食客們跟到哪里,這就是品牌創造的價值。

中秋節前夕,林威隨父親林英德在福州長樂國際機場,一邊為回鄉過節的海內外旅客和僑胞包元宵,一邊在微信群里發了這樣兩條微信。一條是,我用十分誠心,九分真心,八分愛心,七分舒心,六分適心,五分暖心,四分小心,三分用心,二分童心,一分盡心,煮一碗元宵送給您,祝您永遠開心!另一條是,圓圓的月亮照著圓圓的餐桌,圓圓的餐桌放著圓圓的碗,圓圓的碗里盛著圓圓的元宵,圓圓的元宵圓著圓圓的夢想。

可見,在耳聾伯元宵的傳承人心中,所有的愿望都是圓的,一碗元宵就已經足夠。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