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08-28 23:11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蔡天初



茶亭十番  古韻飄香

——訪福州市臺江第四中心小學音樂少兒培訓基地

 

蔡天初

 

 

如今,“千校一面、千校一綱、千校一本”的辦學模式已被摒棄,辦出自己的特色,推進特色教育成為中小學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學校要有特色,教學要有特點,學生要有特長”成為中小學追求的理想辦學境界。福州臺江第四中心小學(以下簡稱臺四小)創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茶亭十番音樂少兒培訓基地”,所呈現的特色教育,具有典型的示范意義。

 

百年老校  持與國粹

 

臺江,有著十分深厚的傳統文化沉淀,“茶亭十番”音樂便是其中之一。它歷史悠久,樂器獨特,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被譽為民族音樂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丙申中秋季節,我隨采訪團走進臺江,想對十番音樂進行一番比較深入的探究。區文體局吳予副局長介紹我到臺四小,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茶亭十番音樂少兒培訓基地”在那里,非遺傳承人也在那里任教,臺四小十番樂隊在“圈內”的名氣也不小。

我在校門口見到潘佳娜校長。她帶我去參觀校區,而且對獨特的學校景致侃侃而談。她告訴我,臺四小創辦于1920年,原名福州平民小學。1952年,由私立平民小學和福商小學合并為小橋第二中心小學。1956年5月更名為福州市臺江第四中心小學。2008年,被評為“福建省創建綠色教育活動先進學校”。2006年11月,臺江區人民政府授予臺四小為首個十番音樂少兒培訓基地,在這里,攜手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茶亭十番音樂,開展民族藝術教育是臺四小辦學特色之一。

據介紹,茶亭十番音樂發源于臺江的北部茶亭街,那是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藝街。早在清朝時,茶亭就有“十鑼天”和“盛世原音”等十番樂社,繼之先后出現“聽月樓”“二聽月樓”“三聽月樓”“新聽月樓”和“樂樂樂”等民間十番樂團。樂團成員多是日作晚歸的茶亭周邊手工業作坊工人和農民。當時茶亭的十番藝人也四處傳藝,曾東渡到臺灣省南部,為在臺墾殖的閩人和臺胞傳藝,演習十番音樂。清朝鄭洛英《恥虛齋詩抄·榕城之夕竹枝詞》寫道:“閩山廟里夜入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檳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場中較十番。”反映了當時十番音樂在福州民間熱鬧、歡樂的盛況。

“傳承和發揚民族民間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2006年,茶亭十番申遺成功,臺四小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以提高認識,增強民族責任感為基點,下大力氣保護和搶救民間文化為切入點,創辦“茶亭十番音樂少兒培訓基地”。10年來,組建的校十番樂隊,先后獲得“福建省首屆十番音樂精品展示匯演優秀獎”“全國第一批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省中小學生第五屆文化藝術節器樂類比賽一等獎”等榮譽,在省、市、區組織的上百次文藝演出或比賽中名列前茅,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臺四小所取的成績,與學校被確定為教育部重點課題“新課程背景下‘指導—自主學習’教改實驗的深化研究”實驗學校分不開。在校內開設了“茶亭十番音樂”校本課程,以民族音樂教育為基礎,努力盡到了傳承優秀民族音樂文化的義務。

臺四小通過校本課程,對十番音樂的曲牌曲調或是演奏形式的研究,看到歷史事件、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習俗,在教學上也能探究古人的思想與感情,藝術特點和藝術成就。同時,學校在實施特色教育的同時,與校園文化緊密結合,開發了許多富有特色的課外活動。潘校長說:“我校十番走過十年的歷史,培養了很多人才。以往沒放在課堂,現在是納入課堂教學。從一、二年級開始學,點面結合,設有普及和提高班,可以組成多支演奏隊伍。在節日的時候讓孩子們登臺亮相,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的情操和國學古韻,讓學生充分體會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瑰寶。”

令人高興的是,土生土長的茶亭十番音樂,在社會各界的不斷努力下,臺四小“新生代”組建的十番小樂團接力傳承,在學校生根發芽,讓茶亭十番國粹在臺四小開花、結果。

 

繼往開來  傳承古樂

 

茶亭十番音樂的獨有魅力,大多歸功于它獨具特色的以鑼鼓打擊樂為主奏樂器。十番音樂的樂器有個演變過程,最初只有五件:長鼓(狼串)、大小鑼、大小鈸。由于略顯單調,便加進了清鼓(嗒嗒)、云鑼(十錦鑼)。后來,為了求得音量上的平衡,又加上雙笛(笙)、雙管(逗管)、雙胡(椰胡),這樣所用樂器就有十種了,此時樂隊規模也基本成型。隨著十番音樂的不斷發展與演變,有的加入二胡、月琴、三弦等樂器。關于“狼串、逗管”,早在北宋時期我省閩清籍音樂家陳旸所著的《樂書》中便有記載,“茶亭十番的每種樂器音色個性都很鮮明,穿透力強,十種樂器齊鳴時,別有一番滋味。”十番音樂曲調高亢悠揚,絲竹音色圓潤渾厚,鑼鼓板蓋配合嚴密和諧,聽起來悠揚悅耳,明快流暢,似乎因為它太美好,故十番音樂樂器便名以“十番”。

對十番有各種說法,有一種說法認為,“番”者更番之謂,即同一首曲牌連續輪番演奏多遍;也有的認為,民間均以十字表示吉慶,故稱“十番”。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福建省“武夷之春”音樂節的舞臺演出時,所用十番樂器竟達二十多種,幾乎涵蓋了民族樂隊的所有樂器,這確實有點令人費解。

陪同參觀的老師告訴我:“臺四小現在茶亭十番樂器己成型,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鑼、狼串、大小鑼、大小鈸、清鼓等十種。只是根據不同的曲牌加進了笙、木魚等樂器。”看來,樂器中逗管和椰胡為主奏樂器,為十番管弦中一對姐妹樂器,笙、笛、三弦作為配音和聲。據了解,“培訓基地”落戶后,臺四小將一、二年級學生分為B隊,三至六年級學生分為A隊,每隊再細分成“管樂、弦樂、打擊樂”三個班,聘請茶亭十番傳承人陳英木老藝人和他的三位弟子阮須林、鄭珠玉、林依水老藝人親自傳授和培訓。三位老藝人分別負責打擊樂、椰胡、笛子類樂器教學,學校三位專職音樂老師黃衛華、翁慧、唐煒婷分別跟班,成為臺四小茶亭十番的傳承藝人和教學的組織者。教與學得到很好落實,每周一、三下午和周天上午是小學員們的練習時間。即使是寒暑假,學員們也要參加近20次訓練。每隔兩年,學校從一二年級的新生中挑選學員進入基礎班,待基礎班學員基本功扎實了,再從中挑選演出班成員,進入演出班,開始練習組牌。臺四小茶亭十番樂隊參加福建省校本教研研討會專場演出《春華秋實》,與會嘉賓給予高度評價。

有音樂的地方就有激情和熱愛,有這樣一些人,為音樂出發,為音樂尋找,也為音樂堅守。那天,在臺四小演出廳,我們被孩子們演奏的十番音樂陶醉了,演出用古樸與現代風格迥異的節目交替進行,潮漲潮落、起承轉合,一次次將演出推向高潮,若不是親眼所見,實在讓人難以相信是一群孩子演奏的。十番音樂以它獨有的魅力,在民間廣泛流傳近三百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林依水老師退休前在戰士歌舞團工作,擅長二胡、揚琴演奏,后改椰胡演奏。他說,椰胡演奏主要是運用抖弓和煞弓,同時配合上滑音、下滑音、倚音等技巧來裝飾音符,這樣音色才富有韻味。說到這,老人隨手從小演員手上拿過一把椰胡,一段略帶低沉、優美淳厚的古樂從他的手中緩緩流出。

據鄭珠玉老藝人介紹,逗管也稱頭管、斗管,屬于中低音伴奏樂器,既可表現激昂熱烈的情緒,也能抒發悲涼哀怨的情懷。樂器起源很早,從民間的牧笛、蘆笛等演變而來。木管樂器是樂器家族中音色最為豐富的一族,常用來表現大自然和鄉村生活的情景。在樂隊中,不論是作為伴奏還是獨奏,都有其特殊的韻味,是重要組成部分。木管樂器大多通過空氣振動來產生樂音,根據發聲方式,大致可分為唇鳴類(如長笛等)和簧鳴類(如單簧管等),要學滑音、花舌、顫音等特色技巧。他說,過去“哨頭”都在“老天華樂器店”購買,現在自己用塑料管制成,這是茶亭十番樂器最難學的一種,學好不易。

阮須林老藝人風趣地說,打擊樂器可能是樂器家族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族了。其家族成員眾多,特色各異,雖然它們的音色單純,有些聲音甚至不是樂音,但對于渲染樂曲氣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常以敲擊的鼓、鑼、鐘、磬、鈴、狼串和木魚以及夾子、吉子等樂器為主,具有不同節奏、音色、音量,或齊擊,或輪擊,或交替敲擊,構成多種多樣的鑼鼓點(鑼鼓經),有多層次的表現力。十番的民族樂器,爐火純青的奏技法,可以把簡單的曲子復雜化,在彈奏中生出很多百聽不厭的變化來,因此頗受一些人喜歡。合奏民間音樂時澎湃激昂,獨奏時溫柔婉約;又因為豐富多變的手法而具有靈動的色彩。

茶亭十番音樂是“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杰出代表,除了樂器外,音樂曲目的傳播和繼承多是依賴口耳相傳。學校請了老藝人口頭吟唱,然后把樂譜寫出來,有《秦樓月》《水底天》《蓮花冊》《雁來云》《石榴花》等曲牌。十番曲牌中流傳的有100多首,每首都有一定的內容,描述一定的意境。新中國成立后,十番音樂在反映新題材方面有所發展,如新的曲牌,以管弦樂與打擊樂合奏,加上雄壯的歌詞,深受觀眾歡迎。此外,還把戲曲音樂移植為十番音樂演奏,也有新的成就。據陳英木老藝人介紹,茶亭十番音樂最早只有“福套”“干牌”“滴流水”等幾個鑼鼓曲牌,后“福套”發展成為“福、祿、壽、喜”四套,“干牌”發展為“文干”“武干”兩套。其在福州經歷了三次發展高峰,一直保留至今,具有悠久的歷史。人們贊譽曲牌:慢如小橋流水,婉轉悅耳;快似電閃雷鳴,高亢激越。既粗獷熱烈,又不失幽雅抒情。同時,十番音樂的演奏形式分為坐奏和行奏,其演奏排列位置十分講究。

潘校長說,為了給學生更多的展示平臺,學校每周都舉行十番音樂“秀”。組織音樂快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十番音樂與現代教育融合,讓中國古老的優秀文化“活”在當下,重新煥發出勃勃的生機與活力。

 

滿園春色  共享瑰寶

 

民間音樂從它產生之日起就伴隨著民眾的期望和渴求,也偕同社會歷史的前進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傳承和發展。臺四小實踐將民間音樂植入學校音樂教育,讓學校音樂教育對傳承發展民間音樂發揮作用。從民間到舞臺,從民眾到課堂,從學校到社會,“中國音樂是一條流動不竭、曲折漫長的長河”,這是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家伍國棟先生說的。

這幾年,臺四小在學校特色創建上辦得有聲有色,結合自身實際,利用地處上下杭茶亭街的資源,整合了教師優勢,在原有的基礎上打破舊有的思維定式,堅持不懈地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弘揚傳承福州茶亭十番音樂,其價值己遠遠超出了音樂學范疇,它對中華民族的民族學、民俗學、文化比較學、文化傳播學、種族人口學、史學等諸多學科,都是一筆不可低估的具有探究、保留價值的財富。

“十番樂”極容易喚起“鄉愁”和歸屬感。它是當代人認識福州的傳統窗口,而它的歷史文化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顯得越來越重要。2016年6月11日,臺四小十番樂隊參加了在區陳文龍尚書廟舉辦的第十一屆“文化遺產日”展演活動,一曲《錢箭十番》博得了滿場掌聲;小品《遇見十番》將時代與傳統融合;老少兩代的十番合奏融合,將展演的氣氛拉得很高。本次展演通過十番音樂與現代教育的融合,進行了又一次很好的嘗試。近年來,臺四小十番樂隊多次在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福建電視臺少兒頻道播出,受到廣泛好評,成為學校德育工作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介紹,2016年5月31日,由臺江區文體局、教育局主辦,臺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臺四小承辦了“古樂飄香童心飛揚”,臺江區慶祝“非遺進校園”十周年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系列活動,在臺四小舉行。活動分為“非遺進校園”十周年圖片展和匯報演出等幾個部分。少兒十番樂隊演奏了十番合奏曲《錢箭與十番》和小品《遇見十番》,最后由臺江區茶亭十番樂隊的老藝人們演奏的十番傳統曲目《雁來紅》壓軸。在場的觀眾感受到了傳統十番音樂的獨特韻味與良好傳承。臺四小培養學員數千人,先后參加省、市、區各項非遺展演,多次獲殊榮。同時,推動臺江區實驗小學成為少兒閩劇、伬唱培訓基地,臺江區寧化小學成為民族民間舞蹈培訓基地,臺江區第三中心小學成為十番伬、疍民漁歌培訓基地。目前臺江區有四個市非遺傳承示范基地,五個區非遺培訓基地。

十番音樂要吸引更多的受眾,僅僅保留古典音樂的原汁原味是不夠的,應該進行適當的融合和創新,并加入現代元素,讓它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創新才是傳統音樂被大眾市場接受的法寶。目前,福州民間樂隊已經開始嘗試與現代電音樂隊聯合演出,把逗管、狼串、云鑼等傳統樂器和電吉他、架子鼓結合起來,在喜慶熱鬧的傳統音樂中加入富有現代氣息、節奏明快的元素,滿足現代都市人的需求。

潘校長說,我們在推進十番音樂的傳承與創新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是,要進一步鞏固成果,向縱深發展,必須形成一個系統的工程,這就需要創新,創出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把這項工作推向新的階段:

——豐富校本教材的內容。為了茶亭十番音樂曲譜能永遠流傳,學校在已開發的茶亭十番音樂校本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校本課程實施的進度,本校教師在國家級茶亭十番傳人陳英木老人和其他老藝人的指導下,繼續積極探索,編寫茶亭十番音樂校本教材,并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收集散落在民間的茶亭十番音樂的曲目。

——建立穩定的師資隊伍。學校聘請專業教師、民間藝人定期給他們指導、傳藝,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建立一支以專職教師為主,數量和質量都能滿足茶亭十番音樂訓練的師資隊伍。

——擴大教育輻射面。讓更多的孩子了解茶亭十番音樂,熱愛茶亭十番音樂,學校面向全市招收熱愛十番音樂的學生,加入十番音樂訓練隊伍,壯大茶亭十番音樂隊伍,達到普及程度。

——對外有一個展示的窗口。今年,學校結合上下杭改建工程開工,校園要進行改造,校區面積要從現在13畝多擴建為32畝。重新規劃新的臺四小,有演出劇場,作為閩都文化展示地。

對茶亭十番進行一系列扎實、細致的研究、搶救、保護工作后,臺江區委、區政府制定了十年保護計劃。近期政府又在普查整理的基礎上,加大了投入,做好“搶救性”的保護,舉行“古韻新聲”十番音樂專場演出,舉辦少兒十番音樂培訓班,重組三支十番樂隊,重新整理、創作了多首十番樂曲,并擬出版《十番音樂系列叢書》,舉辦十番音樂研討會,以及十番音樂展演等。區文化館也在十番音樂的保護工作方面下了功夫,成立了“福州茶亭十番音樂樂隊”,由民間藝人和音樂專家共同合作,進一步深入挖掘整理、搶救保護十番音樂,整理、收錄茶亭十番音樂的文化典籍《福州茶亭十番音樂曲譜集》并制成光盤。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文環境的變化,十番音樂憑借其獨特的風格韻味及濃厚的鄉土氣息,推陳出新,煥發新的藝術青春。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臺江